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23页).doc
《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2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23页).doc(23页珍藏版)》请在佰策地产文库上搜索。
1、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2018年7月7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这既是对高质量推动天府新区建设的殷切希望,也是对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重大要求。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时代要求规划建设好天府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就加快建设美
2、丽宜居公园城市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刻领会重大意义,增强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政治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并对成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成都发展的高度重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重大意义,把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作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政治自觉和战略定力。建设公园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是新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全新实践,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协调作为内生特点、绿色作为普遍形态、开放作为必由之路、共享作为根本目的”的要求贯穿城市发展始终;是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引导城市发展从追求生
3、产价值转向生活价值,从经济导向转向人本导向,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路径,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应对主要矛盾变化,更加突显成都资源禀赋和人文特质,提升城市宜居价值;是推进绿色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探索,以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高质量发展环境为重点,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塑造新时代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和趋势,依托优美生态环境和独特人文魅力,增强城市亲近感、认同感,为成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打响品牌、注入生机、塑造优势。 二、深化认识丰富内涵,牢记公园城市建设的本
4、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公园城市的指示,是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升华,蕴含大历史观、体现哲学辩证思维、充满为民情怀,内涵极其丰富,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深化对公园城市的认识,科学把握公园城市的本质要求,持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公园城市奉“公”服务人民、联“园”涵养生态、塑“城”美化生活、兴“市”绿色低碳高质量生产,包含“生态兴则文明兴
5、”的城市文明观、“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的城市发展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民生观、“历史文化是城市灵魂”的城市人文观、“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城市生活观。公园城市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体现了城市文化与人文精神传承的文化价值、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价值、顺应尊重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城市形态的美学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价值,将引领城市建设新方向、重塑城市新价值。 三、准确把握基本原则,将公园城市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始终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运用公园城市理念指导工作,将公园城市的重大要求落实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中。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6、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强化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服务供给、高效能治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彰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价值,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贯彻山水林田湖城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首要位置,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坚持“一尊重五统筹”总要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
7、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系统性,统筹推进、久久为功,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 (四)坚持突出公园城市形态。用科学规划组织城市建设,将公园城市理念贯穿于国际门户枢纽、主体功能区布局、城市格局优化、特色镇(街区)和美丽乡村建设,构筑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大美形态,彰显城市创新创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色,实现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充分绽放独特的自然人文之美。 四、科学确立发展目标,树立探索新理念新模式的坚定信心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
8、程的要求,切实担负起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的重大使命和重大责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坚持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努力奋斗。到2020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公园城市特点初步显现;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开创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公园城市理念深入人心,贯穿城市工作全过程。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方面,把园中建城的大系统观、大文化观、大生态观作为城市规划指引,生态环境领域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生态道
9、德和行为准则全面形成。 城市形态和谐大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山连两翼”的城市大山水格局和“两山润天府”的市域大美公园城市形态基本形成,以绿道串联城市生态绿心,实现城在园中、城田相融;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理念全面落实,城市形态与天府文化高度融合,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交相辉映。 城市品质宜人宜居宜业,创新创造的新场景不断涌现。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普惠民生福祉,公共服务与公园体系有机融合成为鲜明特点,城市人文关怀充分彰显,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公园城市成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
10、载体。 城市生态价值充分彰显,形成城市持久竞争力。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以市场为主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成熟定型,生态的经济、生活、社会价值得到充分彰显,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成为天府文化的重要内涵,公园城市成为世界城市体系中的价值标杆。 五、构建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现代的城市形态,彰显公园城市美学价值 以全域生态资源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之“底”,传承自然人文历史,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美丽格局,重现天府之国“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盛景。
11、 (一)涵养自然生态格局之美 以绿道为脉络、以山川为景胜、以农田为景观、以城镇为景区,实现全域公园化,绘就锦绣天府新画卷。设定全域绿色空间底限。尊重自然生态原真性、保护山水生态基底、延续河网水系格局、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各类保护功能区域,在市域内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安全格局。将生态底限作为城镇空间布局必须避让的基本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按照“三生统筹”“多规合一”的原则,严格划定“三区三线”。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着眼城市发展能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与市域资源禀赋、生态本底、环境条件等相适应的城乡空间框架,形成“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发展的五大功
12、能区。优化市域空间结构。按照沿山沿水组群发展理念规划东部新城,以森林、湿地、农田、绿地景观构筑城市生态绿隔,推动市域城乡形态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形成“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多层次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形成“透风见绿、开合有致”的空间形态,结合生态绿隔区、环城生态区和城市内部的道路、河流、公园绿地划定城市通风廊道,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形成城市一级通风廊道8条和二级通风廊道26条。构建市域生态安全屏障。加速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在生态可承受范围内,有效承担和融合生态保育、休闲旅游、体育健身、文化展示、高端服务、对外交往等功能,高标准、高起点打造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和市民休闲游憩乐园
13、;强化龙门山生态涵养保护,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加快建设“熊猫之都”等重大工程。 (二)描绘大尺度公园城市肌理之美 坚持“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顺应城市、自然、人文等相互融合、有机更新的聚居形态,形成相对完整的绿色空间系统。以绿道为脉串联形成全域绿色网络。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三级天府绿道体系为核心骨架,构建“城园一体、绿轴串联”生态绿网体系,承载生态景观、慢行交通、休闲游览、城乡融合、文化创意、体育运动、景观农业、应急避难八大功能,串联生态区、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形成交融山水、连接城乡、覆盖全域的生态“绿脉”。构建星罗棋布、类型多样的全域公园
14、景观体系。以全域性、系统性、均衡性、功能化、景观化和特色化为原则,统筹布局大熊猫国家公园、世界遗产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山地游憩公园、郊野公园、遗址公园、主题公园、综合及专类城市公园、小游园和微绿地等多种类型公园,提升城市道路园林景观水平,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运用智能绿化、虚拟绿化等新技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彰显“城在绿中、园在城中、城绿相融”的大美意境。 (三)营造蜀风雅韵的城市风貌之美 围绕“师法自然、传承文脉、科技支撑、国际品质”开展风貌营造,充分展现城市独特的产业、历史、文化。高水平开展城市风貌特色化设计。把风貌设计与产业植入和市场运营结合起来
15、,构建“三轴、四心、多片”整体景观格局;强化城市天际线规划与管理,建立以中心城区、东部城市新区为重点的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建筑形态和色彩管控体系,打造一批富含时代气息兼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建筑;顺应自然生态发展需要和科技变革趋势,超前布局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体系、设施网络,推进城镇留白增绿,构建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显山露水的城市界面。提升城市景观品质。结合开敞空间梳理和全域公园体系建设,打造亭、台、楼、阁、牌坊和公共艺术装置等标志符号,植入蜀锦蜀绣、川剧等蜀文化元素。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群落和文化景观,强化城市雕塑艺术创新和文化创意。实施景观照明提升工程,打造城市楼宇、道路、桥梁、河滨、绿道、森
16、林公园等光彩靓丽城市夜景体系,构建独具成都审美认知的城市意象。 六、构建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城市绿态,彰显公园城市生态价值 以自然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之“景”,建好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让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和美丽人居有机融合。 (一)展现林秀俊美的山地风光 依托“两山”区域,建设世界品质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富集区。提高绿量饱和度,强化森林、湿地、林盘、河流等生态要素保护,实施补植补造、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等措施,加快推进天府植物园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推进全域增绿,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覆盖率,维护生物多样性。营造差异化多维度自然风貌,以历史遗产、山地峡谷、林地雪山等
17、特色资源为载体,体现不同海拔景观特点,形成有底蕴、种类多、原生态的特色风貌区。塑造多维度景观,依托旅游资源构建不同景观层次,形成各具特色景观分区,打造“远观有势、近览有质”的景观效果。 (二)呈现花重锦官的锦绣盛景 按照集中化、特色化、多样化,推进城市增花添彩,实现“常年见绿、四季有花”。优化植物色彩布局,依托城市中轴线、水系、道路以及生态用地等基础骨架体系,以重要景观片区、历史文化街区、传统特色街巷为集中展现点,构筑“一轴一区一带、五环七河多廊、园巷点网密布”的城市园林观花赏叶布局结构。呈现城市特色花韵。实施花园式特色街区、园林景观大道、市花市树增量提质、立体绿化等增花添彩工程,有机结合花、
18、树、小草、艺术墙体等元素,增加乡土传统花卉彩叶植物的使用量和集中度。通过优化布局、集中塑造、彰显特色、四季均衡,重现“花重锦官城”美景。 (三)凸现茂林修竹的林盘景致 溶解公园边界,融合自然景观,诠释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重现沃野千里的大美景象。打造精品林盘聚落体系。注重对传统文化村落的梳理和保护,科学论证和编制林盘整治保护修复开发利用规划,坚持多改少拆,深入推进都江堰精华灌区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打造一批“国际范”“天府味”示范性精品林盘,形成林在田中、院在林中的新型林盘聚落体系。重塑川西田园景观。加强“百镇千村”景观化建设,以航空走廊、都江堰精华灌区、交通沿线、生态廊道、旅游景区为重点实施
19、大地景观再造工程,高水平规划建设特色街区、特色镇和田园综合体,既保证生态环境、视觉空间完整性,又将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景观引入城市;科学制定规划建设指南,加快建设田园生活、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历史文化传承“四位一体”的特色镇(村),打造战旗村、竹艺村、盆景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示范项目,采取“特色镇+林盘+农业景区/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形成“沃野环抱、密林簇拥、小桥流水人家”的川西田园景观。 (四)重现水润天府的河湖景色 实施“蓉城碧水”保卫攻坚战,保护水生态系统,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构建河流湖泊湿地系统,打造宜居水岸。加强河湖湿地水系建设。提高河湖连通性,补充河道生态用水,恢复河
20、道生态功能,系统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促进流域相济、多线连通;构建“六河、百渠、十湖、八湿地”水网体系,打造“六河贯都、百水润城”的水灵成都。彰显水文化提升水景观。加快清水驳岸生态化改造,逐步恢复河滨带、库滨带自然生态系统,改善河岸生态微循环,统筹岸线景观建设,打造功能复合、开合有致的滨水空间,提高河道亲水性。加强水生态治理。实施“治水十条”和水污染防治“626”工程,推进“源头截污、流域治理”;加强区域协同,共抓长江经济带大保护,加快锦江、沱江流域水生态治理,打造金马河水系景观,实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行动,开展农村污水综合治理,推进水美乡村建设,促进全市水环境质量整体提升。 七、构
21、建传承创新、古今一体、别样精彩的城市文态,彰显公园城市的人文价值 以文化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之“魂”,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展现人文精神、包容多元文化,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彰显大城文明气韵,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一)传承历史延续城市文脉 统筹历史文物保护和城市更新,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留住反映和留存城市风貌与文化特色的“乡愁”,体现人文温度与历史厚度。厚植历史文化底蕴。发掘保护古蜀文化、三国文化、道教文化、大熊猫文化、诗歌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天府锦城“两江环抱、三城相重”古城格局,恢复摩诃池等历史文化景观要素,强化非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深入 贯彻落实 习近平 总书记 视察 重要 指示 精神 加快 建设 美丽 公园 城市 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