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现状基础资料(96页).doc
《建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现状基础资料(9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现状基础资料(96页).doc(96页珍藏版)》请在佰策地产文库上搜索。
1、 建瓯市城市总体规划 基础资料建瓯市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第一章 城市概况一、地理位置建瓯市地处福建省北部、闽江流域的上游,建溪与松溪交接处。东经11814至11823,北纬2658至2706。东临东峰、小桥两镇,南与南雅接壤,西与房道、徐墩相连,北与小松毗邻。市区辖4个街道办事处,辖区总面积128.40平方公里。二、自然概况(一)自然条件 1地质 建瓯市出露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系建瓯群的变质岩地层;三叠系焦坑组、侏罗系、梨山组的沉积岩地层;侏罗系长林组、南园组的火山岩地层;局部为白垩系的石帽山群、沙县组及上白垩至第三系的赤石群地层;第四系地层主要零星分布于河谷两岸及山间盆地中。侵入岩主要有燕山期、
2、华力西期、加里东期,其中以燕山期侵入规模较大。断裂构造复杂,受政和一大浦深断裂控制,派生出许多次一级的断裂和褶皱。因此,建瓯市的地质构造是多元的、复杂的一种构造体系,从成矿条件讲,既显示出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又有它的特定性和专属性。2地貌 建瓯市区依山傍水,地貌基本为堆积地貌,由河流堆积作用发育形成的河谷平原。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其次为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低丘主要分布于建溪、松溪、崇阳溪、南浦溪两侧和盆谷,海拔在25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50米,山坡多为615度,地势较平缓、开阔、切割破碎,多层残丘状,山顶浑圆,沟谷短浅,其中变质岩占71.47%,砂页岩占15.73%,花岗岩占9.98%,
3、火山岩占2.82%。河谷平原面积主要分布于崇阳溪、松溪、建溪两岸的芝城等成狭小条状,海拔15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米,山坡在7度以下,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利于灌溉,但易受洪害。3气候 建瓯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春夏多雨,秋冬干燥。“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四季特征:春季: 二月中旬至5月上旬,气温1022,气候多变,时寒时暖,乍晴乍雨,多低温阴雨,少日照,清明前后,常出现倒春寒、冰雹天气。夏季5月中旬至10月初,气温22以上,初夏潮湿,多梅雨、暴雨,中、后期酷热,多台风、雷阵雨,易旱。秋季10月初至11月底,气温1022,天气凉爽少雨,常有秋寒天气。
4、冬季12月初至次年2月中旬,气温79,天气寒冷干燥,多雾,多西北风,常出现霜冻、冰、雪天气。温度:建瓯市年平均日照时数1812.8小时。年平均气温1420,地势每升百米,气温平均递减0.55,中部低丘河谷气温高于四周山地。全年极端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为零下7.3,一年中月均温度以七月份为最高21.429.6,以一月份为最低3.59.4,高低相差17.920.2,冬季均有霜日出现,初霜与终霜期间平均日数为79.1天,平均无霜期在262280天。降水:建瓯市降水丰富,全市年平均降水16001800毫米。海拔400米以下,地势每升百米,年雨量增61.1毫米;年均降水1670毫米。降水量随季节变
5、化而异,34月春雨季,降水408.1毫米,占年雨量的25%;56月梅雨季降水550600毫米,占年雨量的36%;79月雷阵雨季,降水300400毫米,占年雨量的1620%。每年39月降水1323.1毫米,占年雨量的80%以上。10月次年2月,降水300毫米,占年雨量的20%,其中11月仅44.8毫米,为全年最少。自然灾害:除正常的气候因子外,建瓯市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严重的影响了土地利用和生产潜力的发挥。这些灾害性天气概括为水灾、旱灾、旱涝、冰雹、寒潮、连阴雨、龙卷风等。旱、涝、渍、洪是危害建瓯市人民生活生产的最大灾害。建瓯有记载的有44年发生水灾,多发生于每年56月中旬;旱多发生于711月,
6、以79月较常见。冰雹常见于每年34月(清明、谷雨间),以4月为多。一般持续1015分钟,小如豆,大如鹅蛋。4水文建瓯市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1587.4mm,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三至七月是降水高峰,最大年降雨量2253.5毫米(1975年),最小年降雨量1047.7毫米。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872.7小时,平均无霜期为262280天之间。流经建瓯市区的主要河流有三条,建溪最大.松溪次之,小松溪最小。建溪由市区西北部流入城区,市区以上集水面积10002平方公里,河道坡降1.2,松溪由市区东部流入城区,市区以上集水面积4785平方公里,河道坡降1.7,小松溪由东北部流
7、入城区,市区以上集水面积227平方公里,河道坡降8.0。建瓯水文站高水(94.20m)时,流量Qm=2400m3/s以上,平均水深5.2m,平均流速1.5m/s,最大流速2.1m/s;中水(90.10m)时,流量1050m3/s以上,平均水深达3.10m,平均流速1.1m/s,最大流速1.6m/s;低水(87.8m)时,流量为100m3/s左右,平均水深1.4m,平均流速0.3,最大流速0.4m/s。建瓯市处于闽北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植被好,潜水蒸发小,地下水一般在浅层循环交替,径流途径短,降水渗入地下后,多以泉流和片流排泄于沟谷及低洼处,再汇流到河流中,地下水的水位变幅为23米。泉涌水量最大
8、值在67月,最小值在12月1月,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5倍,经计算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10.23亿m3。5土壤建瓯市区土壤类型繁多,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水稻土、黄壤、紫色土、潮土和草甸土。由于气候和土壤条件十分优越,形成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成为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建瓯市区主要土壤情况列表如下。建瓯市主要土壤分布、面积、适合利用情况名称分布区域宜利用类型红壤广泛分布于801000米中低山及丘陵地带适宜发展马尾松、杉木、毛竹、油菜、油桐、茶叶、果类等作物水稻土分布于全市有水源的溪河两岸丘陵坡地、山垄及山间盆地。宜水稻黄壤分布于海拔9001800米的中山地带主要植被有台湾松、马尾松、杜鹃等紫色土海拔180
9、850米之间的丘陵低山地带马尾松、毛竹、苦竹、茶叶、蔬菜等作物。潮土局部分布在松溪、建溪两岸的沙洲地或河漫滩上种植柑桔、芝麻、蔬菜等作物草甸土海拔11001500米的中山主要植被有台湾松、杜鹃、草木植物等资料来源:建瓯市国土资源。6植被概述:建瓯市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1982年,全市植被有6个型组,即阔叶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灌丛和灌草从;9个型,即暖性针叶林、暖性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阔叶灌丛、灌草丛,常绿阔叶灌丛;16个群系组,73个群系和205个群丛。资料来源:建瓯县志。(二)自然资源林业资源建瓯市地处中亚热带,山峦叠翠。
10、森林资源丰富,特别是杉木生产快,质量好,自古以来就是市内大宗出口物质之一。建瓯是全国重点林区和杉木中心产区,素有“绿色金库”之称。2004年全市林业用地52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3,林木总蓄积量2321万立方米,年商品材采伐量94万立方米;竹林面积124万亩,立竹总数1.82亿根,毛竹年伐量2000万根以上,年产鲜笋30万吨;锥栗面积41万亩,年产锥栗1.5万吨;森林覆盖率80.4,绿化程度95.9。建瓯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和商品材产量居福建省之首,毛竹林面积、立竹总数、锥栗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2004年有林地面积505.62万亩,其中用材林191.472万亩,防护林68.26万亩,特种用
11、途林18.92万亩,经济林102.34万亩,竹林124.18万亩;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38.1、13.6、3.7、19.9、24.6。境内现有古树6种:杉木、水松、苏铁、榕树、朴树、樟树。竹类资源广泛分布,主要有毛竹、苦竹等,其中毛竹资源最多,且大片成林。1996年2月建瓯市荣获国家林业部授予的“中国竹子之乡”称号。动物资源良好的生茂环境,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适宜场所。全市野生动物有28目87科330种,属国家保护的有17种,其中属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黑鹿、金猫、黄腹角雉;属二级保护的有毛冠鹿、髭羚、大灵猫、麝、小灵猫、穿山甲、猕猴、白鹇、鸳鸯、褐林鄂、蟒蛇、黑熊等。万木林自然
12、保护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至今已知区内森林昆虫17目109科861种,两栖类4科6种,爬行类4科9种,鸟类8目32科136种,兽类5目10科14种。建瓯市土地类型多样,宜种性广,物产富饶。农渔业资源市内主要农作物及产品有:水稻、大豆、棉花,油菜、茶叶、芝麻、果类等经济作物,据1992年统计市内可养水面近1.7万亩,鱼类品种有16科、55属、80种,常见经济鱼有30多种,已养殖草鱼、鳙鱼、鲢鱼、鲤鱼、鲫鱼等,可开发的有鳗、鲡、胭脂鱼、鲴鱼、赤眼鳟等。矿产资源建瓯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30种,其中金属矿产13种,包括:铁、锰、铜、铅、锌、钨、锡、钼、铋、
13、铌、钽、金、银等;非金属矿14种,包括:白云岩、大理石、石灰石、脉石英、磷矿、硫铁矿、叶蜡石、高岭土、紫砂土(陶瓷土)、蚀变凝灰岩(瓷石)、滑石、水晶、花岗石材、透辉石等;能源矿产煤及地热二种;矿泉水一种。经统计,建瓯市目前开发的矿种大类14种,仅占30个矿种的46.7%,各类矿山企业数120家,矿产从业人员2321人,二000年矿产品销售收入(静态工业总产值)4003万元,利润682.26万元,上交税金173.04万元。资料来源:建瓯市矿产资源、建瓯县志、建瓯市土地规划、建瓯市林业局、建瓯统计年鉴2005。三、城市历史沿革 (一)建置变更建瓯市建置变更,可追溯到历史很久以前,早在两千多年前,
14、就有氏族定居。西周时(约公元前1066年)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西汉初治县地。东汉建安八年在旗山立尉府。建安十二年命名为建安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三国时属吴,永安三年为建安郡。隋开皇十一年为建安县。唐武德四年为建州治。后晋天福八年五延政在建州立都,国号“殷”。宋初复为建州治。宋治平三年,划建安、浦城、建阳等县部分地方,设置瓯宁县。建安、瓯宁两县治所,均设在芝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升州为建宁府治。元初为建宁路。明洪武元年复称建宁府,明、清至民国元年,五百多年间沿用。民国二年建安县与瓯宁县合并,各取首字,始称建瓯县,属建安道。民国十一年废道。一九二六年在岚下,迪门设分县。一九三四年在建安
15、设行政督察区。解放初,设置过建瓯专员公署。建瓯在历史上曾是闽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建瓯人民有着长期的革命斗争历史,早在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间,建瓯人民配合黄巢农民起义军,开辟了仙霞岭要道。南宋绍兴初年范汝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和元至元年间黄华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曾在这一带抗击过官府。一八五二年建瓯人民组织了“江南天地会”,配合太平军功城夺州,浴血奋战。一八九九年暴发“建宁教案”的爱国斗争运动。一九一五年五月九日,邑民和学生在县城临江门前立“爱国碑”,反对卖国求荣的袁世凯接受日本二十一条。一九一九年,杨俊德等爱国学生积极响应“五四”运动,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一九二七年一月,中国共产党
16、福州特委在建瓯建立了党支部。从此,建瓯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党领导的游击队在玉山、迪口、川石、龙村展开游击活动。一九三五年中国工农红军闽北独立师,在建瓯县东北和西北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红色根据地。一九四九年五月三十日,建瓯获得解放。一九五零年三月,改为建瓯行政专员公署。同年四月,署址移设建阳,改名为建阳行政专员公署。建瓯县属建阳行政专员公署。一九五六年,建阳专员公署并入南平专员公署,建瓯县改属南平专员公署管辖。一九七零年复设建阳地区行政公署,建瓯县属建阳地区行署管辖。一九八九年一月,建阳地区行政公署该名为南平地区行政公署,管辖南平、顺昌、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邵武
17、、光泽十个县市。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日,国家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建瓯县,设立建瓯市。一九九五年,南平地区又改为南平市。建瓯市现属南平市。(二)城址变迁东汉建安初(公元196年)置建安县。以今城址中间为县城,围旗山、芝山为主体,联结天然濠池护城,城墙周长4华里,高1丈8尺,厚1丈,置四门:南为双门,东南为永庆,西为昭化,东北为丰乐。后人称“子城”。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以会稽郡南部为建安郡,郡治在建安、领县十。太守王蕃筑城于溪南覆船山下(今水南)。此城历时约170年。南朝刘宋元嘉初年(公元424年),太守华瑾之将郡城迁往黄华山麓,梁末为长沙侯萧基焚毁,太守谢立木栅于溪西作为治所。陈刺史骆文广又将
18、郡城迁覆船山下。唐大历年间,以州城多故,寄治建安县城。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建州刺史陆长源改筑县城为州治。拓建后的建州城垣将子城包在其中。它东起东门,西至水西门(含水西桥头),北抵橄榄坑,南至陶朱巷,此时符山也包进城内。城墙全长4.7公里,高6.5米、阔4米,设城门9个,南称建溪门(后改称南门、广德门),东南称资化门(后改称长桥门、通仙门),西南称建安门(后改称市门、管门),东称宁远门(后改称高门),东南隅称通安门(后改称卷秋门、政和门、东门),西称水西门(后改称平政门),水西之东称西津门(后改称万石门、西门、威武门),西津之南称临江门,北称朝夭门。实现州、县城合一后,基本奠定了建瓯城池
19、格局。五代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闽富沙王王延政增筑,周长10公里。后因战乱频繁,屡毁屡修。元朝至正二十年(公元1350年),陈友谅来攻,行省参政阮德柔击败之,复修城并拓城于黄华山顶,下接旧城,北至橄榄坑,连朝夭门,南至高门。自此今人武部至建瓯二中这一地区包在城中。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都指挥沐英大力开拓西南部地区,创建通济门,并沿河筑堤城,将西南隅和南门河一带大片砂砾卵石地、沙洲地围进城内,至此,管门成为城内一个市门。同期,又将原先是沙洲、沼泽地,唐代以后逐渐成为陆地的管葡路及其以西地区,加以整理包进城内,西移威武门、临江门。明洪武十九(公元1386年)指挥时禹在府城北部大力拓广
20、,一是朝夭门向北移750米,至马坑、即现在乌龙茶厂北坡;二是西自威武门,北抵朝夭门新建城墙,将大片的上河、下河菜(农)地、路、宅包进城内;三是朝夭门往东转东南设城墙,将黄华山包进城内,新增拱北、朝阳二门,城区面积约增三分之一。此时城围长2079丈3尺有余,高1丈9尺。哨楼24处,窝铺76处,女墙3138垛。城墙外开大濠二处,东自黄华山至政和门(东门,即现在的坑里垅至长河鱼塘),北至威武门至拱北门止(即现在的溪下、坝下至马坑),长531丈1尺,深1丈5尺,阔5丈5尺。从此,建宁府城范围基本稳定,形态壮观,四方端正,依山而立,面朝紫芝,东、北两处大濠,西、南两溪汇流,成夭然屏障。永乐年间(公元14
21、031424年)以拱北、朝阳两门地僻人鲜而闭塞。弘治间(公元14881505年),佥事彭城于各城门之前建亭八座。嘉靖间(公元15221566年)佥事张俭文又建楼于广德门(南门)城隅,匾曰:“汇江”,即旧八角楼故址。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因洪水灾害,又在原址基础上整修扩建,全长6.9公里,仍设8门,建城楼8座,城垣高9米,有3800垛。民国时,城墙失去防御功能,有拆无修。并在威武门外建机场,城区规模扩大。解放后,特别是70年代以后,城市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和商贸迅速发展,人们纷纷在水西、水南、东门外建房立业,90年代后,有意识地开发七里街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资料来源:建瓯城区城市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瓯市 城市 总体规划 2005 2020 现状 基础 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