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09-2020)市域城乡统筹规划说明书(375页).doc
《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09-2020)市域城乡统筹规划说明书(37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09-2020)市域城乡统筹规划说明书(375页).doc(375页珍藏版)》请在佰策地产文库上搜索。
1、市域城乡统筹规划说明书 第八篇 规划政策与规划实施目 录目 录I第一篇 序 言- 1 -1 规划背景- 1 -2 规划目标- 5 -3 规划思路达成以上目标,需要一个怎样的规划?- 6 -4 规划理念和技术路线- 8 -5 规划范围、期限与依据- 10 -6 项目进展- 12 -第二篇 发展评估- 13 -1 城乡发展现状概况- 13 -2 规划实施效果及影响评价- 15 -3 政府部门及公众意见- 19 -4 目标导向可能的发展前景- 21 -5 资源导向现实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 32 -6 问题导向发展的不足和应采取的对策- 38 -7 小结: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 41 -第三篇 发展目
2、标- 48 -1 发展目标与发展定位- 48 -2 主导职能- 55 -3 城乡发展战略- 56 -第四篇 远景城乡结构控制规划- 59 -1 城乡发展的资源承载力分析- 59 -2 城乡发展容量与规模引导- 60 -3 城乡发展基本生态控制线- 61 -4 武鄂黄空间一体化发展策略- 63 -5 鄂州市域主体功能区规划- 68 -6 远景城乡空间结构规划- 71 -7 远景城乡生态结构规划- 74 -8 远景城乡产业结构规划- 75 -9 远景城乡交通结构规划- 77 -10 远景城乡用地布局示意- 80 -第五篇 远期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81 -1 城镇化水平与发展规模预测- 81 -2
3、“基于多情景假设”的城乡建设用地策略研究- 86 -3 城乡空间协调规划- 90 -4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95 -5 城乡五线管制规划- 105 -6 城乡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109 -7 城乡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117 -8 城乡住房发展与居住用地规划- 120 -9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 123 -10 城乡综合交通统筹规划- 131 -11 城乡生态规划- 141 -12 城乡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149 -13 城乡环境保护规划- 156 -14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62 -15 城乡旅游发展规划- 170 -16 港口空间布局规划- 173 -17 岸线利用规划-
4、 175 -18 城乡公共安全保障系统规划- 179 -19 城乡基础设施工程规划- 188 -第六篇 近期城乡建设实施规划- 214 -1 时序安排- 214 -2 近期发展目标- 214 -3 近期城乡建设策略与重点- 215 -4 近期重点建设地区- 216 -5 近期行动计划- 218 -第七篇 重点地区发展控制指引- 221 -1 重点地区划定- 221 -2 主城区规划指引- 222 -3 新城规划指引- 226 -4 特色镇规划指引- 268 -5 农村新社区规划指引- 305 -第八篇 规划政策与规划实施- 350 -1 规划政策- 350 -2 规划实施- 362 - 372
5、 -广东省城乡规划规划设计研究院第一篇 序 言1 规划背景1.1 中国加速城镇化的势头无法阻挡(1)全球化推动的中国城镇化世界以全球化推动了中国,中国以城镇化回应了世界。中国的城镇化被斯蒂克里茨看做是与美国的信息化一起,在21世纪之初影响世界的两大事件。所有的城市在全球化的洗牌中按照统一的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重新调整自己的行为,每一个城市都在全球化的洗牌中重新寻找自己定位的时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众多的成员,也在向着人类文明发生最剧烈嬗变的方向迁徙,为自己、为自己的家人和后代寻找着改变命运的机遇。(2)中国不可逆转的加速城镇化资料来源: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今天,所有
6、的统计都支持一个判断:中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的加速阶段。而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曾以自己上百年或几十年的经历完成了这个阶段。世界城市史上,有一个共同规律这就是被描述为“纳瑟姆曲线”的城镇化规律;所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大体上都经历了成长曲线所显示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时期:即初期的准备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平缓,中期的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陡升,后期的成熟阶段(城镇化水平超过70%之后)再次平缓。该曲线有两个拐点30%和70%。在30%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开始启动,由30%至70%的高速发展阶段正是这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当该国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后,这个国家
7、就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社会。(3)集中式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的最优方式总体而言,从全国来看,中国可以从四种城镇化方式中作出选择。两种方式为集中式增长:在“超大城市”情境下,会出现少数巨型城市人口2000万或更多;在“中心辐射”情境下,中等规模及小城市群将会出现在大城市的周围。另外两种截然不同的城镇化方式会带来分散化的发展形态:在“分布式增长”情境下,会有大量人口为50万至500万的城市遍布中国;在“小城镇主导”情境下,则会出现许多人口为50万至150万的更小规模的城市。集中式增长将在提高生产力和效率等方面带来很多积极的经济影响。如果中国作出决策,推动更加集中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将有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8、:人均GDP最高、能源使用更高效、耕地流失率最低、大众交通更高效、污染控制更有力、人才的可得性更强;也会出现以下问题:更为严重的峰值污染和拥堵问题。(4)集中城镇化带来城镇密集地区空前的发展机遇武汉城市圈将迎来快速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增长是由大都市驱动的,而不是全国各地都均匀发展,一些主要城市的繁荣带动了经济增长。中国的繁荣是建立在大城市区的基础上的。这些大城市拥有300-500万的人口,在国际上也有知名度,资本、技术、公司都乐意进入这些地区。目前,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集聚,而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地区未来集聚的重点地区。有机构预测,到2025年,集中式城镇化
9、政策将可能推动产生1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到2500万的超级城市,或是11个平均覆盖人口超过6000万、相互之间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就是其中之一。1.2 快速城镇化地区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1)区域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2006年,中国水、空气、噪声、垃圾污染突出,全国七大水系1/3以上的河段达不到使用功能要求,近一半的城市河段污染严重,大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近岸海域污染呈加重趋势;统计的338个城市中,36.6%的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超过三级标准的有112个,占监测城市的33.1%;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城市垃圾年产生量1.4亿吨,无害化处理率仍处于较低
10、水平。此外,生态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尘暴等生态问题严重。(2)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下降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的发展更多的表现为“量”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质”的建设;城市开发与建设更多的盲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忽视了人居环境质量的建设。由于对经济利益的最大追逐造成了过分的高强度的开发,最终超出环境的容量限制,结果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恶化。因城镇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引起了城市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变化,如城市热岛、雾岛、干岛效应等,己影响到城市居民的人体健康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并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 (3)城市发展资源的短缺目前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压力。主要表现在:土
11、地资源压力。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占用部分耕地,但我国的耕地严重不足。如2006年全国人均耕地约1.39亩,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据官方调查,2006年全国2300多个县中,已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水平,其中463个县不足0.5 亩。水资源压力。我国的水资源贫乏,在许多地区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全国660多个建制市中,有330个不同程度的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达108个,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扰。另外,我国城市的生物资源也非常短缺,如城市绿地不足、生物多样性的缺乏等等。(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
12、果报告)(4)城乡二元结构随着巨大的惯性继续扩大中国的城镇化有一个最大的国情背景,就是从国家工业化延续下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二元结构从多方面支撑了高积累、高投资、高速度推进的国家工业化。过去付出了昂贵的历史代价,他所遗留下的许多结构性矛盾犹如海上的冰山,所显露出的不过是海平面上的一角,而在水下还有着巨大的存在,它是一切社会不公平的总根源。我们正是在这种断裂的结构中开始城镇化的起飞的。并且,随着城市成为全球化竞争的主体,会本能地对于进城农民采取经济上的吸纳、社会上拒入的态度,二元结构不会随经济城镇化改善。相反,如果不着力补上社会城镇化之课,二元结构会随着巨大的惯性继续扩大。专栏:珠江三角洲某市城市
13、发展的经验教训现象一: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水平高速增长,背后是城乡空间无序,规划管理失控、生态环境恶化。(1)土地资源消耗快,余量少按国土部门的统计口径,2003年东莞建设用地总面积已达到94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2473平方公里的38%,1996年2003年平均每年新增建设用地50平方公里左右。全市除去基本农田343平方公里(不含易地保护56.9平方公里)和867平方公里的山地、水面外,全市剩余的可利用土地面积为323平方公里,按原来的消耗速度,在56年间东莞将无地可用,目前部分镇区,如莞城、石龙、樟木头已经接近无地可用的境地。(2)功能混杂,土地级差不明显,增值慢由于东莞采用的是“自下而
14、上”的发展模式,各村民小组、村、镇、市多头开发,这使得各种功能布局的随机性很强,从而造成了功能的混杂,这也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影响到产业的升级,人居环境的改善,导致土地级差的不明显、增值慢。现象二:人口、工业与城镇规模日益膨胀正面临着巨大供水生态风险东莞新鲜水资源包括两部分,即东江和东深供水工程分配给东莞的水量以及东莞市境内的水资源量,如按多年平均计算可利用新鲜水资源总量为27.96亿立方米,但如果按90%的保证率计算则可利用新鲜水资源总量约为18.51亿立方米,而2004年东莞市的总用水量为18.93亿立方米,与日益增长的用水量相比,可利用量较为紧缺。现象三:珠江三角洲大气环境研究专题指出在
15、同等气象条件,同样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污染源排放水平下,该市的自净能力相对较差。同时由于城市面积增加,水泥、柏油路面的增多使城市的热岛效应更加明显,对大气环境的改善能力有所下降。1.2.1 和谐城镇化在加速城镇化的过程中,构建和谐社会,国家提出“城乡统筹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1)“五个统筹”中的“城乡统筹”的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就是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使农村为城市发展提供腹地、资源和市场,城市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人才和技术,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整体发展的格局,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更是将农村
16、土地流转问题摆在了最为重要的位置进行讨论,希望从土地入手寻找一条真正改善农业生产率和农村生活水平的道路,这也标志着城乡统筹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2)“新农村”思想指导农村的规划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3)“和谐社会”推动城乡发展思路的转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目标,代表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思路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与公平兼顾” 转变,也意味着城镇化进程应加强对于社会公平的关注
17、,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关注。(4)物权法与城乡规划法陆续出台促进城市规划法制化进程物权法将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城乡规划法已经施行。相关法律的陆续完善,将积极推动城市规划的民主化与法制化进程。 (5)“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要求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武汉城市圈进入全国新一轮改革试验的最前沿,为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提供了强大动力。1.2.2 鄂州编制城乡统筹规划的背景随着武汉城市圈被确定为建设“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地处武汉城市圈核心层的鄂州市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
18、康社会的步伐,必须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鄂州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将全面推进城乡统筹作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根本举措,提出了在全省“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确定鄂州市作为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城市,支持鄂州率先探索。鄂州市进入了城乡统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内在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顺应并落实武汉城市圈及更大范围内区域统筹空间布局的需要。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战略和“两型社会”试验区战略的实施,处于武汉城市
19、圈内核的鄂州市面临着在大区域中的相融发展、有序发展和错位发展定位;同时,国家和省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如大广高速、汉鄂高速、城际铁路、武汉新港、大梁子湖生态保护等项目建设直接关联着鄂州。这都要求规划重新调整鄂州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并通过城乡总规的编制来落实区域统筹的空间布局。二是探索并实现“全域鄂州”城乡统筹空间布局的需要。鄂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并确定了实现“城乡空间布局”等“六个一体化”的目标要求。本轮城乡总规急需对过去的城市总规进行观念转变、范围扩张和空间拓展,即在1593平方公里“全域鄂州”范围内统筹
20、考虑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法定并引导已具雏形的主城、新城、特色镇组群式空间布局的需要。鄂州处于武汉城市圈鄂东城市群的中心,受区域、交通条件和经济流向的作用,已形成与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相类似的,因外力导致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形成分散组群式布局的现状,主城和葛华新城、红莲湖(梧桐湖)新城、花湖新城不仅已具雏形,而且很具规模,在空间上的终极目标将是“组群功能错位、公共设施完备、生态穿插其间”的架构特征。四是贯彻并落实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需要。2008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提出了“城乡规划”的法定概念并明确了编制城乡规划应“遵循城乡统筹的原则”、“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受传
21、统规划编制方法的局限,鄂州市上一轮城市总规偏重于城区,基本未涉及农村地区,在新的历史时期,鄂州理应有新的城乡总规来顺应城乡发展。因此,在当前发展背景下,宏观区域发展的需求和鄂州保持自身持续发展的需求都亟需编制一项以区域城乡统筹协调为基点、发展目标与战略明确、空间布局与规模合理、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具有法定地位的统领性规划,以指导鄂州市抓住机遇、实现转型、迎接新跨越。核心问题:快速城镇化地区,城乡发展如何应对?2 规划目标(1)依托自身资源和发展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科学确定鄂州的发展定位;(2)根据发展定位,寻求适合鄂州城乡发展的策略;(3)明确主体功能,优化城乡空间体系和结构,促进生态、生产与
22、生活协调发展;(4)以资源节约型社会为指导,合理安排城乡各类用地布局;(5)以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6)基础设施先行,建立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7)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完善的社会服务设施体系;(8)形成共同制度,引导与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9)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效能。3 规划思路达成以上目标,需要一个怎样的规划?3.1 规划缘起一个政府、一个规划:在目前“规出多门、各自为政”的规划构架下,部门规划相互矛盾问题已越来越尖锐。对一个城市政府来说,需要的是一个统一的综合性规划,要通过一张蓝图,把各部门规划融为一体。为把握发展机遇,确定鄂州合理的功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鄂州市 城乡 总体规划 2009 2020 统筹 规划 说明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