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城市总规规划(2008-2020)说明书(238页).doc
《荆州市城市总规规划(2008-2020)说明书(23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州市城市总规规划(2008-2020)说明书(238页).doc(238页珍藏版)》请在佰策地产文库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规划背景与规划指导思想1一、现状概况1二、上版总规回顾与评价4三、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11四、规划依据15五、规划期限15六、规划指导思想16七、规划原则16八、规划重点17九、城市规划区范围18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19一、城市发展条件分析19二、资源承载力条件分析23三、城市竞争力综合比较26四、区域地位28五、城市发展战略31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38一、城镇体系现状38二、市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39三、市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46四、市域城镇体系发展目标与战略53五、市域产业布局规划54六、城乡统筹基本原则与目标59七、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61八、市域重点城镇发展定位、建设用地发
2、展方向及建设标准66九、市域综合交通规划67十、市域旅游发展规划75十一、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80十二、市域建设分区引导与空间管制规划88十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94十四、市域重大基础设施109第四章城市规划区规划114一、城市规划区范围114二、城镇规模及新农村发展要点114三、城市水源地115四、副食品生产基地规划116五、重要基础设施规划117六、生态控制区118七、规划区空间管制规划119八、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增长边界121九、机场净空控制121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122一、城市性质122二、城市职能123三、城市规模124第六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评价及发展方向选择131一、城市用地综合
3、评价131二、中心城区城市用地发展历程分析132三、中心城区发展方向选择133四、城市空间拓展与整合策略134第七章中心城区规划总体布局136一、规划布局研究136二、规划布局特点137三、规划布局结构138四、建设用地平衡139第八章中心城区专项用地规划141一、公共设施用地规划141二、居住用地规划148三、工业用地规划151四、仓储物流用地规划153第九章中心城区对外交通规划155一、现状概况155二、规划原则156三、规划布局156第十章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159一、现状概况159二、规划原则159三、道路网布局规划160四、城市交通设施布局规划163五、城市公共交通规划164六、城市
4、慢行交通规划166第十一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167一、绿地现状分析与评价167二、绿地规划目标与原则168三、绿地规划指标168四、绿地系统布局结构168五、绿地系统分类169六、水系规划175第十二章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177一、现状城市形象与风貌177二、规划目标与指导思想179三、城市景观风貌控制规划179第十三章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规划182一、给水规划182二、排水工程规划183三、电力工程规划184四、电信工程规划185五、燃气工程规划186第十四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卫生规划188一、环境影响评价188二、城市环境保护规划191三、城市环境卫生规划194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
5、规划197一、城区防洪规划197二、城区抗震规划198三、城区消防规划199四、城区人防规划201第十六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5一、规划范围205二、规划目标205三、规划原则205四、保护规划工作重点206五、荆州历史文化构成要素和特征206六、历史城区保护规划209七、荆州古城保护规划212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214九、文物保护单位保护216十、历史建筑保护规划220十一、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220第十七章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设想222一、近期建设发展时序222二、城市远景发展构想232第十八章规划实施措施233一、开展规划研究233二、推进规划编制233三、强化规划管理233四、提高经营
6、城市能力235五、加强规划宣传与公众参与235- 234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规划说明书第一章 规划背景与规划指导思想一、 现状概况(一) 地理位置和政区建制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位于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南跨长江,北临汉水,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鄂中南地区的经济纽带,长江中游枢纽港口城市,国家轻纺工业基地,素有文化之邦、渔米之乡和旅游胜地的称誉。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11511405,北纬29263137。境区东西最大横距约274.8km,南北最大纵距约130.2km,呈带状分布。荆州市辖荆州、沙市两区及江
7、陵县、监利县、公安县,代管松滋、石首、洪湖3个县级市。全市设88个镇,12个街道办事处,14个乡,305个居民委员会,2457个村民委员会。全市国土面积14067km2,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7.6%。其中平原湖区占78.8%,丘陵低山区占21.2%;市区面积1576km2,城市建成区面积62.3km2。从区位关系看,荆州处于我国中部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扩散区域,处在武汉都市圈与宜昌都市区的联结轴线上,是武汉都市圈和宜昌都市区的重要联结点,在城市等级上与宜昌、襄樊属于同一级别,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荆州在湖北省城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荆州与湖南省的岳阳和常德相接壤,是长江流域经济体系中的中
8、部核心城市。(二) 历史沿革荆州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人类就在这里创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荆州系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时期魏、蜀、吴争夺最为激烈的战略要地。荆州之名源于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为古九洲之一。春秋战国时属楚。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国迁都于郢(今纪南城),都郢400余年。秦属南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立荆州刺史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荆州,后归吴。晋代,荆州治所自永和八年(352年)起定治江陵。南北朝时,齐和帝、梁元帝、后梁、萧铣皆以荆州为国都。唐,设荆州大都督府,至德后置荆南节度使。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为南都,改荆州为江陵府;五代十
9、国时为荆南国都;宁为荆湖北路;元为中兴路;时清为荆州府;民国初年为荆宜道;1932年后为湖北省第七、第四行政督察区。1895年5月,沙市被辟为通商口岸;1949年7月,沙市解放,沙市市正式建置,为省辖市;同时设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辖江陵、公安、松滋、京山、钟祥、荆门、天门、潜江8县。1951年7月,沔阳、监利、石首、洪湖4县并入荆州。1953年4月,设荆江县,后并入公安县。1955年,沙市市恢复省辖市。同年11月,设荆门市,与荆门县并置。1983年8月,荆门县并入荆门市,划为省辖。1986年5月,撤销石首、沔阳县,设石首市、仙桃市;1987年7月,撤销洪湖县,设洪湖市;8月撤销天门县,设天
10、门市;1988年5月,撤销潜江县,设潜江市;1992年5月,撤销钟祥县,设钟祥市。1994年10月,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设立荆沙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辖沙市、荆州、江陵3区和松滋、公安、监利、京山4县,代管石首、洪湖、钟祥3市,仙桃、潜江、天门3市由省直管。1996年12月,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同时撤销松滋县设松滋市,钟祥、京山划入荆门市。1998年7月,撤销江陵区,设立江陵县。(三) 气候荆州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雨水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年辐射总量4366.84576.2兆焦耳/m2,年日照时数18231978小时,日照率为41%
11、44%。年均气温16.2C16.6C,无霜期250267天,年降水量11001300mm左右。(四) 地形地貌荆州市位于杨子准地台中部,属新华夏系第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的主体。全市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逐渐过渡。全市海拔250m以上的低山493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54%;海拔40250m的丘陵岗地2147.66km2,占15.27%。山丘分布于西部松滋市的庆贺寺、刘家场及西北部的荆州区八岭山,地势最高点为松滋市的大岭山,海拔815.1m。岗地分布于荆州区的川店、马山、纪南和公安县的孟溪、郑公以及石首市的团山、高基庙一带。东部地
12、势低洼,最低点在洪湖市新滩乡沙套湖,海拔仅18m。(五) 资源条件荆州市已发现各类矿产57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26种,已开发利用的23种。主要矿产资源有磷矿、石油、累托石、重晶石、膨润土、白云岩、石灰岩、卤水等。荆州植被兼有南北特色,常绿林和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是荆州的主要植被类型。农作物种植以水稻、棉花为主,具有南北相宜的种植结构。荆州境内河流分属长江水系。水资源主要用于工业、农业、城镇生活和农村人畜用水及其它用水五个方面。荆州市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江陵历史文化名城、松滋洈水风景区、洪湖风景区、石首天鹅洲白鳍豚和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及遍布市域的新、旧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楚文化和古三国文化遗
13、址。(六) 社会经济荆州市“工业兴市”战略带动经济发展,工业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家电、纺织、化工、食品加工等5大主导产业。作为国家粮棉生产基地,全市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57.27万公顷以上,监利县粮食、洪湖市水产、公安县棉花和松滋市生猪等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百强之列。荆州市自古以来是连东西贯南北的交通要塞和物资集散地。水、陆、空交通极为便利,荆州港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四大内河港口之一,国家二类通商口岸,现已初步具备国家一类口岸的条件;荆沙铁路货运通达全国;207国道纵贯南北,318国道、宜黄高速公路横跨东西;供水、供电充足;邮电通讯便捷;海关、商检、口岸管理机构健全,为开展直接进出口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
14、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荆州市拥有除武汉市以外全省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共有长江大学等大专及专科院校25所,10万余人。荆州市是旅游资源丰富的“滨江之城”,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湖北省园林城市。2006年,荆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43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增速创十年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26.7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完成141.8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完成169.6亿元,增长11.0%。人均生产总值为6844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8.9:32.4:38.7。(七) 地方特色荆州以地临江、高陵环抱、襟江带湖、平畴广川、气候适宜、物产丰美,形成了长江水道、平原陵阜、
15、江汉水乡等鲜明的城市自然特色。荆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荆州地域文化,全面展示了其在以码头、古代军事文化为源头,三国文化为核心,宗教文化为典型,蕴厚延绵的巨大历史成就。二、 上版总规回顾与评价(一) 上版总体规划要点1996年版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是在1996年根据荆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荆州面临的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编制的。该版总体规划的要点如下:1规划期限:近期19952000年,远期20012010年。2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鄂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3规划范围:荆州市市域范围包括荆州市行政区所辖三市(石首、洪湖、松滋)、三县(公安、监利、江陵)、二区
16、(荆州、沙市),面积1.41万km2;市区是指荆州、沙市二区所辖地域,面积1576km2。4城镇化水平:市域近期总人口662.5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436%;远期总人口控制在715万人以内,城镇化水平为4347%。市区近期总人口147.3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8%;远期总人口172万人,城镇化水平63%。5市域城镇布局:以城区为核心,以长江和207国道为城镇发展轴,形成规模有序、分工合理的城镇网格。6市域交通网络规划:按级干线标准完善荆(门)沙(市)铁路,兴建沙(市)岳(阳)铁路;在岑河镇预留荆州民用新机场用地;市域公路形成“中心放射环状”的结构网络;兴建襄(樊)沙(市)一级公路,市域内省道均
17、提高到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标准。7城市规模(1)城区人口规模:近期60万人(常住和暂住人口),远期75万人(常住和暂住)。(2)城区用地规模:近期53.1km2,人均用地规划指标为88.5 m2,远期67.35km2,人均用地规划指标为89.83 m2。 8城区总体布局(1)城区结构:规划城区采用沿江带状布局形式,集中紧凑发展。远景控制城区人口规模,限制城区沿江带状延伸,加强外围生态绿地的保护。重点发展周边的观音寺、李埠、锣场(观音垱)、岑河、埠河等外围组团,形成沿江“中心多组团”的城市格局。(2)城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沙市城区以北、铁路以南地区,适当发展荆州古城以南地区,严格控制向荆州古城以北
18、、以西发展。(3)功能分区:分为中心、玉桥、武德、古城、城南、化工六个综合区。9城市对外交通规划(1)铁路新建沙岳铁路,自荆沙铁路向东南引轨至岳阳。结合荆沙火电厂选址,新建荆沙火电厂铁路专用线。建设煤气厂铁路专用线。新建荆州东二级铁路客运站,扩建钢管厂线路所为货运沙市东站。(2)公路城区至襄(樊)荆(州)公路、宜(昌)黄(石)高速公路(荆州立交桥、沙市立交桥)和沙(市)洪(湖)公路的出口公路均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荆沙长江公路大桥南端接线与207国道相接,桥头至公安县城段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城区至马山、锣场、岑河及观音寺等出口公路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出口公路两侧按公路路界规定严格控制。保留中心区
19、沙市长途汽车客运站(二级)和玉桥区长途汽车客运站(二级),新建中心区一级客运站和城南区二级长途汽车客运站。在铁路沙市站、荆州站布置地区性货运站各一处,占地面积分别为35 hm2和30hm2;在荆州港布置地区性货运站场,占地面积30hm2。(3)港口沿江港区实现“一城一港”,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在学堂州新建货运港,改造玉和坪港为矿建材料作业区,柳林港为粮食、集装箱作业区,盐卡港为公、铁、水联运的综合港。保留现有客运港,新建学堂州旅游港。在太湖港新建内河货运综合港。(4)机场远期搬迁沙市机场,在岑河镇东侧建设新的荆州民用机场。10城市道路规划城区道路呈方格网结构。道路分为主干路和次干路二类。主干路
20、五经九纬,东西向主干路为北环路(翠环路)、江津路、荆沙大道、北京路(南环路)和沿江路等;南北向主干路为西环路、郢都路、屈原路、武德路、太岳路、白云路、园林路、三湾路、东环路等。(二) 上版总体规划特点原沙市和荆州地区江陵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于1989年按“分别规划,统一协调”的原则同时进行编制。96版规划适应荆沙合并后城市经济腹地扩大带来地域空间、城镇体系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性质等发生显著变化的新形势,规划站在更大的区域范围上,以更高的要求来分析论证荆州市的地位作用,确定城市经济的发展战略和目标。1、以荆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改善城市产业和工业结构,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域城镇体系
21、,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2、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强化中心城市地位。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继承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历史文化遗迹,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3、规划强化了城市发展的相关分析和城市现代化的目标体系,贯彻节约用地原则。针对荆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殊性,对环境治理、城市容量、发展目标提出了具体对策和计划。从生态城市角度提出了生态环境构想框架。突出名城特色,创造水乡园林城市为指导思想,从城市设计角度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城市风貌特色体系。4、规划改变了上版总体规划以徒手绘图的工作平台,规划设计全面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信息定量化分析。(三) 实施成效自1996年新一轮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
22、制完成并实施至今的十年的时间里,荆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基本上得到落实,发展重点和部分目标都得到实施。进一步突出了鄂中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对外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名城保护工作初见成效,对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1城镇空间地域结构分布合理,加快了中心城市的发展市域内城镇分布由于受资源和交通条件影响显著,形成以城区为核心,以长江和207国道为城镇发展轴的城镇组群。荆州市作为中心城市到2006年人口达到66万。公安、石首、洪湖、松滋、监利人口分别为13.9万人、15.7万人、12.3、11.2万人、19.8万人。2城市功能不断增强,产业经济逐步优化荆州市是鄂中南
23、的中心城市,由于历史原因,中心城市作用发挥不够,到2002年工业发展一直较为低迷。2003年5月,荆州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实施“工业兴市、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到2006年“工业兴市”战略初见成效,纺织工业、家电工业、汽车零部件工业、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支柱产业逐步壮大。与此同时,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和现代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荆州市的工业发展逐渐走出低迷,城市功能不断增强。随着经济发展,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已由1995年的47:29:24调整到2006年的28.9:32.4:38.7。二、三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荆州市 城市 规划 2008 2020 说明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