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题研究(71页).doc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题研究(7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题研究(71页).doc(71页珍藏版)》请在佰策地产文库上搜索。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历史文化保护专题研究目的和层次1(一)研究目的1(二)研究范围与重点1二、历史沿革梗概1(一)历史沿革与政区变换1(二)荆州古城变迁2(三)小结4三、历史文化构成基本要素与特征5(一)历史文化资源分类5(二)历史文化构成要素5(三)四大主要特征9四、名城价值评述与城市特色分析10(一)九大文化体系下形成的多重性地域文化10(二)名城价值与城市特色分析评述10(三)四大研究价值13五、历史文化保护历程回顾与存在问题13(一)历史文化保护历程回顾13(二)存在的问题14(三)结论20六、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21(一)保护原则21(二)保护目标21(三)荆州非物质文化的保护21(
2、四)重要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7七、历史城区保护规划36(一)历史城区范围划定36(二)保护层次36(三)城区水系和水景观保护37(四)风貌街巷的保护38(五)风貌保护街巷划定38(六)风貌保护街巷风貌保护控制要求39八、荆州古城保护规划40(一)荆州古城建筑高度控制规划40(二)视线通廊与眺望景观控制规划41(三)荆州古城人口控制、用地调整规划42(四)荆州古城道路交通调整规划43九、历史地段保护43(一)历史地段择定43(二)历史地段保护的基本内容44(三)保护原则44(四)保护结构模式45(五)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措施45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49(一)基本概况49(二)保护模式49(三)省级以
3、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50(四)地下文物保护53十一、对大遗址保护的思考60十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政策建议62(一)保护制度建设62(二)荆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思路652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专题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一、 历史文化保护专题研究目的和层次(一) 研究目的1. 认识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本研究试图通过对荆州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初步研判,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评价,认识荆州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文化含义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文化价值。2. 建立合理的保护体系、制定保护策略在全面了解现状历史文化资源及其价值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保护法规、办法,充分考虑到文化传承与现实
4、的结合,采用类比分析的方法,借鉴成功的经验,确定荆州历史文化保护的合理的框架和体系,制定有效的保路线和政策。3. 为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依据本专题研究有别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专项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下的历史文化保护,必须要为总体规划空间布局、政策制定服务,因此其研究是在总体策略层面的宏观研究,试图为下一层次的规划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二) 研究范围与重点本研究对象包括物质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物质性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及地下文物埋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荆州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戏曲、口头文学等。三个研究层次:荆州市域,即荆州市行政区所辖二区(荆州区、沙市
5、区) 、三市(石首、洪湖、松滋)、三县(公安、监利、江陵),市域面积为14067km2;荆州城区,指荆州区和沙市区;荆州古城,是指荆州古城护城河以内的古城范围。其中荆州市区和荆州古城是研究重点。二、 历史沿革梗概(一) 历史沿革与政区变换荆州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人类就在这里创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荆州系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时期魏、蜀、吴争夺最为激烈的战略要地。荆州之名源于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为古九洲之一。春秋战国时属楚。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国迁都于郢(今纪南城),都郢400余年。秦属南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立荆州刺史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荆
6、州,后归吴。晋代,荆州治所自永和八年(352年)起定治江陵。南北朝时,齐和帝、梁元帝、后梁、萧铣皆以荆州为国都。唐,设荆州大都督府,至德后置荆南节度使。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为南都,改荆州为江陵府;五代十国时为荆南国都;宁为荆湖北路;元为中兴路;时清为荆州府;民国初年为荆宜道;1932年后为湖北省第七、第四行政督察区。1895年5月,沙市被辟为通商口岸;1949年7月,沙市解放,沙市市正式建置,为省辖市;同时设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辖江陵、公安、松滋、京山、钟祥、荆门、天门、潜江8县。1951年7月,沔阳、监利、石首、洪湖4县并入荆州。1953年4月,设荆江县,后并入公安县。1955年
7、,沙市市恢复省辖市。同年11月,设荆门市,与荆门县并置。1983年8月,荆门县并入荆门市,划为省辖。1986年5月,撤销石首、沔阳县,设石首市、仙桃市;1987年7月,撤销洪湖县,设洪湖市;8月撤销天门县,设天门市;1988年5月,撤销潜江县,设潜江市;1992年5月,撤销钟祥县,设钟祥市。1994年10月,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设立荆沙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辖沙市、荆州、江陵3区和松滋、公安、监利、京山4县,代管石首、洪湖、钟祥3市,仙桃、潜江、天门3市由省直管。1996年12月,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同时撤销松滋县设松滋市,钟祥、京山划入荆门市。1998年7月,撤销江陵区,设立江陵县
8、。(二) 荆州古城变迁城市是由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环境、土地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地域综合实体。城市形态的生成及演化受到人类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城市形态是城市布局结构的外部体现,表现为城市物质实体在空间上的投影,从本质上看,它包括了城市布局结构的内涵。研究和探讨城市形态的生长肌理,掌握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规律,对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具有现实意义。荆州城,与纪南城相距4.5km,据后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周夷王7年(公元前901年),楚熊渠立长子康居江陵,为句禀王,在西周厉王时期出现了最初的城廓。春秋时,楚成王在此修建渚宫,战国时期成为楚都的官船码头, 进出长江的门户。秦统一中国后,“分郡
9、县置江陵县”(水经注江水),西汉(公元前206年)项羽封楚将共敖建临江国,都江陵,进而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商业都会之一,后改为郡治。三国时,刘备借荆州,派大将关羽镇守于此,关羽大意失荆州后,江陵属吴国南郡,郡治转至江南公安。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复为郡治)。东晋安帝在江陵恢复帝位,南北朝仍为郡治,梁承圣元年(公元522年),元帝肖绎派大将陈霸先平定候景之乱,定都江陵,成为长江流域三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江左大镇,莫过荆扬”(史记)。承圣3年(公元1554年),被其侄肖詧祭勾结北朝西魏于瑾攻灭,肖詧在江陵称帝史称后梁。隋开皇13年(公元593年),肖詧曾孙肖铣据南郡称梁国都江陵(隋书)。唐朝
10、武德4年(公元621年)平肖铣,改南郡为荆州,治江陵。中唐时期被定为“陪都”。五代十国时期,高季兴父子据荆州,称南平国,都江陵。宋代以后,这里一直是府、道、路所在地,为我国南方重镇之一,自古以来便是我国南部兵家必争之地。荆州古城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成为楚国都城。楚国先民在以郢都为中心的广大地域空间范围内,创造了辉煌的楚文化。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将国都自丹阳徙郢,定都江陵。置都城于江陵纪山之阳,史称纪南城。城址位于城区北部5km处。共有20代楚王在此建都,历时411年。楚国由一个蛮夷杂处,方园不过百里的小邦,逐渐发展成踞地五千里、眈视天下的泱泱大国。楚都纪南城也成为楚国乃至中国南方的
11、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楚国都城不仅仅囿于纪南城这一孤立的城池,而是一个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及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城镇群体。我们把这一群体统称为纪郢。楚都纪郢由五个部分组成:(1)都城纪南城,(2)军事卫城郢城,(3)离宫渚宫,(4)外港江津,位于今沙市城区内,(5)墓葬区。从楚都纪郢城的五个组成部分建设规模及职能分工来看,当时楚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三国时(公元215年)蜀将关羽在渚宫西南营建土城,形成东西两城.东晋荆州刺史恒温筑土城连接东、西两城(公元374年),初步形成了荆州城垣的雏形。现有砖城始建于五代荆南国(公元912年),后又多次修复重建,现存城垣的基本形制为明湘献
12、王时构筑,清初重修。荆州城是我国保存完整的古城之一,现存城垣及护城河基本完好。城垣依地势起伏,顺湖池迂回;呈不规则椭园形。荆州古城周长11.3km,城内面积4.47km2。城垣外护城河紧相环抱,形成以城垣为界的“单核封闭”型形态。荆州城历史上为州、府、县治所,城区建筑均以府署、县署行政机构为中心布置,功能分区明确,道路规整。城墙高耸,水城、砖城、土城环环相抱,军事防卫设施极为完善。在荆、沙城市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荆州城一直是统领一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政治、军事职能尤为突出,而沙市一直依附于荆州城,处于民间外埠商港的地位,具有明显的经济职能。从秦汉至清末,荆州城的发展长期处于主导地位。
13、西汉时,荆州城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商埠之一,称为南五都之首,具有较强的经济职能,后因长江河道南迁,对外交通优势逐渐丧失,经济职能消退。沙市历史上为商业港口城市,经济职能突出,城址对黄金水道长江的依附性极强,傍水筑堤建城,道路网沿江自由式展开,城市布局以经济活动为中心,功能混杂,外围仅有土城围绕,防卫功能薄弱。沙市地处古代江河湖网的中心位置,它对长江港口的依附性极强,对长江航道的变迁极其敏感,紧贴江岸发展,作为外埠商港,一直担负着物资集散和商品交易的职能。荆州城失去长江码头后,沙市的水陆门户作用更为突出,港口的发展又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及手工业的兴起。明朝中叶,沙市商业、手工业已相当发达,成为全国重要的
14、商业大都会之一,沙市已取代荆州城成为区域性的商贸中心。清末沙市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通商口岸,近代工业兴起和商业繁荣,城市用地进一步扩大,至解放时,面积达3.5平方公里,城市形态呈“沿江团状密集”型。沙市历代采用“依江筑堤建街列肆”的建设方法,城址始终随长江河道摆动而变迁。主要街道沿长江自西向东呈带状蜿蜒发展。随着商业的进一步繁荣以及手工业的兴起,城区用地扩大。宋时开始筑土城,街巷纵横交错,逐步向纵深方向拓展,城市布局呈沿江自由状形态。纵观荆州城与沙市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政治、军事、经济的需要是决定两城发展的根本因素。荆州城主要承担政治、军事职能,居主导地位;沙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居从属地位,呈
15、现出明显的功能互补结构特征。(三) 小结综合上述荆州历史沿革和古城的历史发展轨迹,它的悠远历史,可以依其发展的脉络归纳为以下四条主线:主线之一:依赖临江滨湖的得天独厚自然地理区位和古代内河航运枢纽的优异条件,由此而逐渐形成和确立了荆州古城在中国古代水运及水陆转运重要港埠的城市地理功能定位,这是古城定邑筑城的生存之本;主线之二:凭倚长江在中国古代水军作战中的天堑驻营及主要战场地位,使这里自古成为军事要塞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从而确立了古城在中国古代重要的城市军事战略定位,这是古城历经千年沧桑而不断发展的壮骨之髓;主线之三:依托名江、古都及独特自然环境优势和在这一区域源远悠长的古代道、理、佛三学鼎盛
16、、名人荟萃的思想文化根基,确立了荆州在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史上所特有的城市文化定位,这是古城历史文化兴盛不衰的精神之源;主线之四:在荆州近代发展史上,作为鸦片战争后中国较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历史性打开了封建农业社会的封闭大门,外国商务、资本和西方文化的输入以及租界的建立,使荆州沙市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最早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口岸之一,从而确定了它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城市经济定位,这是古城近代特定城市发展形态的时代特征。三、 历史文化构成基本要素与特征(一) 历史文化资源分类1. 物质性历史文化资源历史古城遗址纪南城、郢城、荆州城、万城、阴湘城、偃月城、沙市古城。古墓葬群八
17、岭山、川店、马山、纪山、拍马山、凤凰山、天星观、雨台山等古墓群。古文化遗址鸡公山、周梁玉桥遗址、朱家台、泗场、张家山、龙王台、蔡台遗址、荆南遗址等。古城格局明代“城中有城”、清代“一墙两城”。明清城墙性质特别、水系穿插。历史街区三义街、得胜街、中山路、胜利街、崇文街、民主街、张居正街。历史建筑玄妙观、太晖观、开元观、铁女寺、关庙、文庙、章华寺、张居正墓、辽简王墓、湘献王、万寿宝塔、荆江亭。近代建筑:南门外天主教堂、荆州福音堂、中山路邮局、中山纪念堂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性建筑:青杨巷18号革命遗址、烈士陵园、中山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荆江分洪纪念塔。2. 非物质文化资源主要有戏曲文化如南风、巫歌、楚
18、宫、百戏、楚辞、楚调曲、西曲、荆河戏、荆州花鼓戏、荆州民歌、松滋说鼓子;手工艺品如荆州漆器、荆州刺绣;传统美食如聚珍园、八宝饭、九黄饼、龙凤配、冬瓜鳖裙羹、荆州鱼糕、荆州春卷。传统活动有端午节龙舟赛。(二) 历史文化构成要素历史文化的构成要素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景观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正是由于独特的自然景观要素产生了类型丰富的特色文化,在特色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一些列具有典型特征的人文景观要素。1. 自然景观要素以地临江、高陵环抱、襟江带湖、平畴广川、气候适宜、物产丰美荆州即江陵,江陵之名来于二因。一为此地临长江,故有“江”字;二为“近地无高山,所有皆陵阜”,故有“陵”字,“江陵”二字很好地
19、概括了此地的自然地理特征:靠江、多丘陵。荆州横跨长江中游的两岸,长江流经荆州地域内的一段被称为荆江。荆江是横亘在中国南北间的天然堑沟,也是连接东西部的水上交通。正是由于滨临荆江的特殊战略位置,荆州才深得其惠,赖以发展,荆州城从纪南城郢城现荆州城的南移,就是随河道迁徒而变动的。除了靠江,还有许多大小湖泊。荆州古属云梦泽地,千百年来随着泥沙的长期淤积,浅处淤为平地,深处形成湖泊。尚书禹贡有“江汉朝宗于海,荆州孔殷,沱潜”的记载,说明当时是水乡泽国。而今荆州境内有近百个湖泊,湖底平浅,江汉平原4个大湖中除洪湖外,其它三湖(长湖、三湖、白露湖)都大部分或全部在荆州境内。荆州的水利资源优势在于客水,北有
20、漳河水库,西南有沮漳河,南有长江、虎渡河,东有白露湖。丰富的水资源中有富饶的水产资源如普通鱼种青、草、鲢、鲤,特产鱼种银鱼、胭脂鱼,珍稀动物白暨豚,扬子鳄、娃娃鱼等。“湖广熟,天下足”,江汉平原上的丘陵历来土地肥沃膏腴,适宜种植水稻等各种经济作物。在荆州城北凤凰山167号汉墓(下葬时间为公元前167年)的陶仓中出土了四束稻穗,色泽鲜黄、穗形整齐、颗粒饱满,已接近现代高产水稻品种。位于马南山南麓的紫荆村所产稻谷品质最优,称为“御米”。荆州的丘陵系荆山山脉,最高的不过海拨百米,相对高差小,这些小山岗适于种植树木花果及茶树,故这些作物又成为荆州特产。如桔,战国时,屈原在此写下了桔颂;史记中亦有“江陵
21、千树橘”的记载;唐代荆州柑橘为贡品,唐玄宗曾将荆州进贡的柑子用素罗包裹赐赠宰相,还将所进乳橘植于长安宫苑,居然十余年后开花结果,一时传为佳话。这些丘陵同时也是古墓的怀抱之地。荆州城的孙家山、雨台山、纪山等山岗遍布春秋战国及秦汉以来的古墓群,近年来部分墓葬发掘出了如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等许多国家级文物,这些古墓群是实实在在的地下宝库。综合以上特点可以看出,荆州是:以地临江长江水道城市高陵环抱平原陵阜城市襟江带湖、平畴广川江汉水乡城市河湖文化自然景观要素的文化体现正是由于地处江汉水乡,境内拥有众多的河湖,形成了独特的河湖文化,集中体现在丰富的物产、特色美食,以及由于江河洪水泛滥形成抗洪、蓄洪构筑
22、物,比如荆江大堤、分洪纪念碑、泵站闸口等。2. 特色文化影响下人文景观要素(1)长江流域古文明文化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荆州区域范围内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说明长江中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之一。荆州城市近郊同样挖掘发现大量长江流域古文明特征遗迹,如鸡公山遗址、朱家台遗址、毛家山遗址、荆南寺张家山遗址、蔡台遗址、泗场遗址等,是研究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的珍贵遗址资料。(2)楚风源地楚文化发源中心荆州是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楚文化的中心,历代封建王朝屯兵置府的重镇,它“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
23、吴会,西通巴蜀”,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最初为楚国在荆州建都纪南城,历410年,成王熊恽建别馆于郢都之南,以渚宫称,此渚宫即今日之荆州城。荆州历史上为荆楚中心,楚文化因楚立国拓展才得以发展传播弘扬,因而客观上成为楚文化重要的源头之一。楚文化在非物质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文学方面有远古神话、南风楚声、屈原楚辞;2) 美术方面有漆器帛画、鸟书虫书、凤鸟篆刻、木根雕艺、龙凤锁秀;3) 音乐方面有编钟磬瑟、楚官百戏、文武巫舞;4) 科技方面有青铜冶金、天文历法、高超纺织;5)哲学方面有老子、庄子;宗教方面有原始图腾;6)民俗方面有广为流传的荆楚岁时记。楚文化在物质上的体现有纪南城及丰富的地下古墓,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荆州市 城市 总体规划 2007 2020 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 专题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