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城市创新与城市创新空间-创新空间研究中的几点思辨.pdf
《创新、城市创新与城市创新空间-创新空间研究中的几点思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城市创新与城市创新空间-创新空间研究中的几点思辨.pdf(9页珍藏版)》请在佰策地产文库上搜索。
1、创新、城市创新与城市创新空间创新、城市创新与城市创新空间创新空间研究中的几点思辨创新空间研究中的几点思辨1 1李晋轩,曾鹏李晋轩,曾鹏摘要:摘要: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城市竞争的关键取决于城市创新职能的发展。在转向“创新驱动”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有必要针对创新、城市创新与城市创新空间这三个关键词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首先,聚焦于创新的内涵,探寻创新理论的缘起与创新活动的“跃迁式”特征;其次,考察创新与城市的关系,并指出两者之间的支撑与“反哺”作用;再次,说明城市创新空间在支撑创新活动方面所具有的四项针对性功能,包括“促成质变”、“培养筛选”、“提升效率”和“孵化规模
2、”;最后,肯定创新活动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出当代中国城市创新空间应具有的价值观。本文认为,只有在尊重创新本质、优化城市与创新的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创新空间的支撑作用,通过创新职能的发展来提升当代中国城市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关键词:关键词:城市经济,创新,创新空间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全球化与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在生产型城市向消费型城市的演进过程中,创新已经成为了全球化都市圈的核心职能之一1。当前,我国上海、深圳、北京等城市先后进入城镇化的稳定阶段,由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所共同驱动的新型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赖于城市创新空间的支撑才能得以运转。创新的内涵是什么?创新与城市
3、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又为什么需要城市创新空间?围绕当代城市创新空间这一主题,尚存在一些未在学界取得一致的问题。笔者在长期从事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对这些问题做了些许思考。1 论创新:创新的内涵是什么?论创新:创新的内涵是什么?在“新常态”、“新时代”的背景下,“创新”一词的内涵也在不断更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在讲话和论述中反复强调“创新”,内容涵盖了科技、人才、文艺等方面2。今天,社会各界对“创新”二字极为重视,产生了以下共识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依靠创新的力量。由此看来,弄清“创新”在当代到底是什么,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出发点。创新,顾名
4、思义是指“创建新的(事物)”,例如:开发一种新产品;扩大服务和市场;发展新的生产方法;建立新的管理制度等。本章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内涵从“创新/Create”一词的缘起,到它最本质的“跃迁性”特征。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编号:5167839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编号:14YJCZH195)。1.1 创新理论的渊源创新理论的渊源“创新/Create”这个词,无论在东方世界还是西方世界,都不是一个“新词”。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李大师之子李延寿修成南史一书,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后被列入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其中,南
5、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一文提到“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剏新”,首次正式使用了“剏新”二字作为完整词汇,以表达“创立或创造新的(事物)”之涵义。而“创新”二字实为“剏新”之变体,“剏(Chung)”、“创”二字相通。“创新”与“革新”一字之别,今日往往互相替代。然而,“革新”却是个新词,古籍中鲜用。出现于古籍中的是“革故鼎新”,今天的“革新”即属简化而来,其义基本未变,都是“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之意。“革新”的广范使用,起于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时期。两者比较,“创新”强调的是“创”而非“革”,而“革新”强调的是“革”而非“创”;这一点,从最喜欢用“革新”一词的作家
6、梁启超、鲁迅、老舍身上便可见一斑。英文的“Create”一词,在维基百科有如下定义“To CREATE is to make a new person,place,thing,or phenomenon”。作为一个由法国王室间接带到英语中的“舶来词”,“Create”一词含有“Cre-”的拉丁语词根,本表示“生长”的概念。“-ate”仅是表词性的后缀,这可以从“Create”一词的意大利语(Creare)、西班牙语(Crear)、法语(Crer)和德语(Kreieren)单词中得到证明。西方世界里“Create”一词在当代语境下的使用,可以追溯到 1912 年奥地利裔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
7、eph Alois Schumpeter)所著的经济发展概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Development)一书。他指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3,这个理念后来得到了进一步研究的认同。1982 年,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在工业创新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一书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4。这一观点通过强调创新活动产业化的重要性,补全了西方世界对“Create”的理解。时至今日,东西方世界关于创新
8、的研究不断深入,而我国政府也将其写入了十三五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把握“创新”一词的当代涵义,才有可能实现对“创新”的“再创新”。1.2“实践量变实践量变”到到“创新质变创新质变”的的“跃迁式跃迁式”特征特征有关创新的一个重要话题,是探讨创新的生成机制。相关研究指出,创新的生成过程可以划分为产生与发展的两个阶段5。那么,“创新”在其自身得到发展之前,又是如何产生的?纵观创新理论的发展历史,始终有一种观点认为,“创新是一种天才行为,是独具天赋的英雄个体,通过自身的实践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独创性贡献”。姑且不论这种“英雄史观”是否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9、的世界观,即使仅仅讨论“创新活动”的产生过程本身,或许它也并非是最合理的解释。今天,科学技术史告诉我们,诸如瓦特(James Watt)和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之类“发明天才”的重要性被舆论夸大了。由于现代社会的专利法的存在,关于创新的“英雄主义”描述受到了鼓励,因为那些所谓“发明者”习惯出于财政的动机而贬低或忽视前人的成果。实际上,即使以那些最著名的、最“显而易见地”具有决定性创新意味的现代发明来举例,每一项创新的背后都往往有被忽略的前例的影子6。英国发明家瓦特于 1769 年“发明”蒸汽机的想法,是在他修理一台由英国人纽克曼(Thomas Newcomen)设计的原
10、型蒸汽机时产生的;而这种 57 年前就发明出的原型蒸汽机,又是在英国人萨弗里(Thomas Savery)于 1698年获取相关专利后才有的;更早的还有荷兰人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提出的某种设计思想同样,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 1879 年对白炽灯泡的“创新”,也是以 1841 年到 1878年的无数其他发明专利为基础的。如果把视野再往近看: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它们的成就只是建立在上世纪末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而摩拜、OFO 等实实在在改变中国人生活的“创新”,则与共享经济的政治倡导并无关系只是由于手机普及后移动支付技术的最终实现,它们才得到发展的机会,最终解决了西方城
11、市共享单车几十年来的运营难题。以上实例充分说明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创新”与其说是一些英雄个人的天才创造,不如说是历史上一连串的参与者对同一客体的反复实践中,创造的某些“里程碑(Milestone)”罢了。成功的“创新”活动意味着一种“跃迁式”的过程,它是一连串改进或发明的统称,而非针对某一事物的一项孤立的改变。2 论城市创新:创新与城市的关系是什么?论城市创新:创新与城市的关系是什么?自古以来,中国从不乏创新的实践。英国著名传教士、汉学家艾约瑟(Joseph Edkins)曾针对中国科学技术史提出了“四大发明”的概念,最终为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或有人不禁扼腕,为何我国的四大发明竟是一个英国人
12、总结出来的?“四大发明”的定义也并非是艾约瑟自己凭空得出的。早在 1908 年,恩格斯(FriedrichEngels)就在德国农民战争(Vorwrts)中明确指出:“一系列的(中国)发明其中具有光辉的历史意义的就是火药”7。其后,比艾约瑟早一辈的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alterHenry Medhurst)提出了中国人的三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艾约瑟在这个基础上,最终加入了“造纸术”,构成“四大”发明。不过归根到底,四大发明的说法,的确是几个欧洲学者先后提出的。这正是因为,四大发明的当代价值是在其推动欧洲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首次体现出来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的结合,帮助基督教(新教)教义的快速
13、传播,解放了长期受到教廷抑制的自由思想;郑和七下“西洋”所依赖的罗盘(指南针),被欧洲人用以发现了约四倍于欧洲面积的新大陆;欧洲城邦众多而政治不统一,因而火药被制成了火器又在小规模冲突中普及,推动城邦的吞并与人口的融合。通过对的中国四大发明的利用,欧洲城邦国家实现了从蒙昧的封建农业社会到文明的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随着这一转变,农业逐渐为工商业所代替,欧洲的早期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真正使“中国四大发明”这个清单举世闻名的人,是著名英国生化学家、历史学家和汉学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后来,他提出了被命名
14、为“李约瑟难题”的诘问8:“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或许,答案也正在于城市来源于城市非农活动的创新,也必须回到城市的非农经济中去实现其价值只有合宜的城市条件,才可以让创新产生、发展和传播。可以想象,“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中的任何一项,都产生于城市而非乡村。然而,以农业为主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中国古代城市,与欧洲城邦国家的城市可谓大有区别。在中国,造纸术与印刷术用来传播儒学、大办科举,禁锢了创新思维;舰队以及最先进的罗盘被宦官势力主导,并不可避免地在紫禁城中的一场政变后被雪藏;火药的杀伤作用没有因战争的需求而得到发展
15、,从欧洲传回的火器更是在 16 世纪后屡次被统一皇权所禁用。创新与城市的关系错综复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当代中国城市,需要回头认真审视自身的政策制度对创新活动的兼容性,以便在未来的全球都市竞争中,利用创新优势创造城市价值。2.1 创新源自城市创新源自城市“城市化(Urbanization)”,是城乡规划学科的经典课题。“城市化”的过程意味着人类社会出现了乡村与城市的分化和分工。创新是否是以上分工中的一种职能?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创新实践都出现在靠农民养活的城市中?远在城市出现前,人类就已开始了定居的生活。人口逐渐“定点聚居化”的过程,是在距今约一万多年前,随着人类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而
16、开始的。那时,第四纪冰期刚刚结束,人类在几千年间缓慢地抛弃了自然采集的生产方式,利用温和的气候条件发展了农业与畜牧业。以之为基础,永久性的聚居生活开始了,乡村居民点正式出现。距今约 5000-7000 年前,新月沃地、小亚细亚和中国分别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村落。在农牧业的不断发展中,专业化的手工业从中分离,催生出专门从事产品交换的商业行为。区别于乡村的城市聚居点出现了。城市一经出现,便与乡村间产生了明显的分工。直到非常近代的时期,乡村依旧占据人类聚居点的绝大部分空间;但自始至终,城市都是由乡村中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供给的。乡村居民的农牧业劳动,为从事非农业劳动的城市居民提供了能量来源,使他们可以专
17、注于政治、文化、科学或技术层面的创新实践。诚然,农牧业劳动也需要创新来得到发展例如公元前三千年,地中海以东的农民从野生的有毒杏仁中培育出不含有苦杏仁苷的品种;或者在公元前两千年,春秋时代的中国农民让马与驴杂交产生役用价值更高的骡子。但是,这些创新更多是基于初步尝试后的“意外发现”,而非有目的地去应对某种目标的实践探索。在信息交换更加便捷的中城市,从事非农活动的居民以更高的密度生活在一起,使得更复杂问题的求解有了组织与制度层面上的可能性。显然,乡村居民无法“发现”关于“野杏仁为何会苦”、“劳力优秀的骡子为何无法生育”的深层机理。随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依靠简单地“发现”来创新的实践机会已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新 城市 空间 研究 中的 思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