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边缘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困境与规划研究-以铜川市为例.pdf
《大都市边缘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困境与规划研究-以铜川市为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都市边缘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困境与规划研究-以铜川市为例.pdf(10页珍藏版)》请在佰策地产文库上搜索。
1、大都市边缘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困境大都市边缘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困境与与规划研究规划研究以以铜川市为例铜川市为例施一峰施一峰摘要:摘要:在都市圈多极多元格局下,边缘区的特殊区位既为资源枯竭型城提供了链接大都市、辐射次区域的网络化再构机遇,也对该类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功能配置、产业转型寻求新增长点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本文首先界定了我国大都市边缘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以铜川市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区域功能缺失、产业区域竞合力不足、区域联动要素缺少是该类资源枯竭型城市现阶段区域发展与转型的普遍困境。最后本文提出铜川市区域网络节点再造的功能重塑、区域协作要素打造的产业链条创
2、新、区域文化旅游圈建设的特色引领三大规划转型策略,以期为国内其他同类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关键词:大都市边缘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困境,铜川市在以不可再生资源为物质基础的工业化进程中,部分资源城市作为区域增长极,推动了城市及周边地区工业化的稳步发展,可以说资源城市对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不可再生资源濒临枯竭,诸多城市陷入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破坏、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失衡、人口流失以及基础配套设施落后等普遍困境。为此,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部门分别在 2008 年、2009 年、2012 年经过评定分三批确定了全国 69
3、 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其资源型经济体系的深度转型成为当前该类城市的最重要议题。与此同时,随着当前城市区域化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与格局愈加显著,资源枯竭型城市在面临自身经济产业转型的同时,区域竞争与挤压的态势也愈发明显。在都市圈多极多元格局下,边缘区的特殊区位既为资源枯竭型城提供了链接大都市、辐射次区域的区域网络再构机遇,同时也对该类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区域发展、寻求新增长点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因此本文从区域视角审视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区域协调过程中的困境,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策略与路径,以期为国内同类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1 相关研究相关研究综述综述根据资源型城市发展必经的“繁
4、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过程,资源枯竭型城市指依托其建设的主体资源开发采掘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资源(矿产资源)采出量占已探明可采储量的 60%、甚至 70%以上,采掘时间占设计年限四分之三以上的城市1。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较多且不同区域差异性较大,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研究,张以诚2根据矿业城市有依托和无依托两类成因提出了“蚕茧式”和“蝌蚪式”两种消亡模式,认为必须从青年期就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探索适应本地区情况的发展道路,而余建辉等3依据产业、生态、民生三大转型要素和四大城市类型,在产业链条延伸、潜力产业挖掘、土地复垦、棚户区改造等方面提出了各
5、自的转型路径选择,杜永红4、殷耀宁5等也以不同地区为例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模式。二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影响因素研究,张文忠等6通过研究认为对转型成效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再就业促进活动、国家财力与政策支持及棚户区改造几类。三是对其差异化转型方向的深入分析,如李秀香7以萍乡为例探讨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建设,冷艳菊8以文化分析为视角,从城市精神、制度、价值观等文化层面分析导致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困境的文化原因。可见,目前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研究视角主要以城市为主,并集中在自身的问题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区域发展问题研究较少,亟待进一步深入。2 大都市边缘区资源枯
6、竭型城市的界定大都市边缘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界定与与基本基本特征特征2.1 我国大都市我国大都市边缘边缘区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界定界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转型、创新、开放和合作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9。而都市圈所呈现的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融合互补,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多个要素紧密联系的特征,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区域网络化重构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环境。从都市圈的界定来看,欧美经验表明从圈域面积和直径大小来看,都市圈通常面积在 4 万6 万平方公里、半径为 100-150 公里的区域10,同时根据原西德学者 G.Henning 提出的大城市地区疏散
7、理论以及国内相关学者对都市圈核心城市影响范围的研究11,认为核心城市 50 管理范围内是母城的吸引范围,而 50-100km 的地带可成为受都市圈影响的范围。综上所述,本文所定义的大都市边缘区资源枯竭型城市指区位上与大都市邻近,并在实际发展中产业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与区域中心城市关联性较强的城市,而其界定的范围是目前国内已经形成的国家级城市群和编制规划的省级城市群范围内国务院公布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不包含县市级以下单元),其时空上大致位于都市圈核心城市50-100km 的一小时高铁圈或二小时高速圈范围内。基于以上的界定标准,本文通过对国务院公布的 69 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所处的区域进行梳理,根据
8、各城市实际发展及城市联系最为紧密的大都市范围,结合目前国内已经形成的国家级城市群以及相对成熟的都市圈进行互相校验,最终筛选出目前国内 13 个大都市边缘资源枯竭型城市(表 1),大多以省内省会城市联系为主、资源开发主要阶段在 1949 年后,覆盖 11 个地区占总量近 20%,可见大都市边缘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国内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占有相当比例。表 1 大都市边缘资源枯竭型城市综合表城市城市资源资源开发开发时间时间发展发展区域区域联系联系最紧密区域最紧密区域中中心城心城市市距离距离城市城市性质性质联系联系直 线 距直 线 距离离高 铁高 铁 时时间间高 速高 速 时时间间铜陵市商周时期合肥都市圈合
9、肥市省会省内106km44 min80 min黄石市商周时期武汉都市圈武汉市省会省内82km38 min60 min孝义市唐代太原都市区太原市省会省内104km30 min*75 min大冶市宋代武汉都市圈武汉市省会省内85km45 min65 min新泰市明代济南都市圈济南市省会省内100km31 min*75 min辽源市20世纪 10年代哈长城市群长春市省会省内103km40 min*75 min焦作市20世纪 30年代郑州大都市区郑州市省会省内62km34 min55 min铜川市20世纪 50年代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市省会省内63km20 min*55 min石嘴山市20世纪 60年代
10、银川都市圈银川市省会省内57km28 min*45 min盘锦市20世纪 60年代辽中南城市群沈阳市省会省内122km60 min90 min淮北市20世纪 50年代徐州都市圈徐州市地级市跨省52km37 min56 min枣庄市19世纪 80年代徐州都市圈徐州市地级市跨省67km18 min60 min萍乡市19世纪 80年代长江中游城市群株洲市地级市跨省68km43 min65 min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其中*表示规划时长2.2 大都市边缘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基本特征大都市边缘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基本特征(1)多分布与中西部地区,并以省内关联为主。大多大都市边缘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分布在我国中部、西部
11、以及东北地区,并且主要集中在中部的河南、安徽、湖北以及湖南地区。此外,该类资源枯竭型城市与周边联系最为紧密的区域中心城市表现出了省内与跨省两种形式,并均处于都市圈 2 小时出行圈内,即直线距离在 80 公里左右。(2)区域地位边缘化,与中心城市拓展方向相左。从都市圈层面来看,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自身产业经济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更新优化成本高、基础服务设施及综合交通等条件的相对滞后,大多表现与都市圈的发展方向大多不相一致,如西安都市圈长期坚持以西咸一体化的东西发展方向为主导致北侧铜川发展边缘化,郑州城市的东西向拓展历程也使得西北侧的焦作区域地位不断边缘化。(3)中心城市能级有限,区域竞合下要素不断流
12、失。从梳理的 13 个都市区边缘型资源枯竭型城市来看,中心城市大多为中西部省会城市还包括部分地级市,总体上辐射带动的能力有限,有限的资源要素在分配时尚存在区域竞合的现象,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一定竞争劣势。人口流失最能直观、综合地表现边缘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要素竞争结果。依据五普、六普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面板数据可见(表 2),人口流失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普遍现象,但大都市边缘资源枯竭型城市流出人口变化相对于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不论在流出人口绝对值还是流出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的变化均 2 倍于一般资源枯竭型城市,呈现要素的不断流失。表 2 大都市边缘资源枯竭型城市人口流出统计表类型人口流出第五次人口普查
13、第六次人口普查变化比例铜川市流出人口数(人)5403190770.2流出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6.38%1.08%0.2大都市边缘资源枯竭型城市平均流出人口数(人)6823664589.7流出人口占户籍人口平均比例0.25%3.46%13.8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平均流出人口数(人)14906553263.7流出人口占户籍人口平均比例1.03%6.67%6.5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五普、六普数据整理3 边缘区位边缘区位下下铜川市转型困境实证铜川市转型困境实证陕西省铜川市是我国西部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据统计“一五”到“二五”期间煤炭产量占到陕西全省的 70%以上,被誉为“渭北黑腰带上的明珠”,曾为我国的工业发
14、展和西部的资源开发、生产建设作出过突出贡献。但随着资源的逐步枯竭,2009 年铜川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但所处的西安大都市边缘区区位特征为其在转型提供了新契机,其典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铜川作为 20 世纪由煤而兴的资源城市,其城市发展起伏与资源开发的关系密切,反映了 20 世纪集中开发一代资源城市的普遍发展历程,具有体现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困境的普遍性与典型性;其次,根据本文对大都市边缘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界定及判定标准,铜川市处于大西安都市圈 50100 km 的都市边缘地区,与大都市西安高铁半小时高速一小时的通勤距离具有大都市边缘区的时空距离典型性;最后,铜川与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都市 边缘 资源 枯竭 城市 转型 困境 规划 研究 铜川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