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找房地产资料 上佰策地产文库<<— —

全文刊登于《当代建筑》2025年第1期p46-51

摘要
高强度片区已成为城市中的重要空间,性别差异下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设计对情绪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也是实现以人为本城市的重要切入点。男性与女性在公共空间中的情绪认知与表达均存在差异,本文聚焦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设计对不同性别人群情绪的影响,对天津市典型高强度片区开展实地调研与问卷访谈,定量收集高强度片区各空间类型中人群的情绪感知情况,验证其对情绪健康的影响和性别差异性。研究结论对营造提升人群情绪健康的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环境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性别差异;情绪健康;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基于亲和感的空间包容性优化技术”(2023YFC3807404-3)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健康人居环境人因工程协同创新基地建设”(230705329310605)

作者简介
汪丽君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健康人居环境与智慧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史景瑶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天津市健康人居环境与智慧技术重点实验室
刘天宇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市健康人居环境与智慧技术重点实验室
在线阅读在我国城市更新背景下,为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对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情况与人的感官体验日益重视。高强度片区作为城市高速发展的重点建设区域,具有“多维空间开发高强度、多元人群集聚高密度、多类活动交互高频率”的特点,其公共空间兼具展示城市文化、彰显空间活力、服务城市居民等作用[1]。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的健康建设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居民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我国于20世纪初提出了“健康城市”概念[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文件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强调打造健康环境的重要意义。当前,健康人居环境建设对于居民的生理、心理的影响逐渐成为建筑规划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中性别差异作为空间公平性建设的切入点之一,为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的情绪健康影响研究提供了适宜视角。1 研究概述1.1 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定义
城市高强度片区通常位于城市功能与结构的核心区域,或者城市空间的战略性增长区,是以公共交通为支撑的城市地上、地下空间高强度开发建设和城市主要公共服务功能的集聚区,为存量时代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一环。
高强度片区内的公共空间对城市居民开放,供公众进行休憩、交流、娱乐等活动,其类型多元,包括街道界面、配套设施、交通设施、绿地广场等。城市高强度片区内空间紧凑、人群多元、行为交互复杂,综合考虑各类人群的共性与差异性需求,打造人本空间、健康空间,是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1.2 性别差异的研究现状
在建筑学的各项研究和设计领域,性别差异在表现形式与价值取向上均有所体现[3],两性在生理、心理、认识、行为模式与健康需求等方面都存在不同[4]。自20世纪60年代起,女性主义开始介入城市空间规划建设领域,以“平等”与“差异”为理论核心,旨在打造保障社会公平的人本城市空间[5]。
当前,已有部分学者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进行了商业空间、居住空间、街道空间、公园绿地、住区公共空间、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等空间的设计研究。研究表明:①在环境感知方面,女性普遍更为敏感,情感较之男性更为细腻,因此对于公共空间的心理需求与审美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6];②在情绪体验方面,不同性别人群对环境的情绪感知存在差异,女性更容易将空间与“城市情感”相链接[7]。1.3 情绪健康的概念与内涵解析
情绪的相关研究起源于心理学,后因其复杂成因和广泛影响,研究领域被不断扩展,与建筑学、规划学在内的多学科进行交叉。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多位学者曾对情绪进行定义[8],综合来看,情绪是个体与环境空间互动、感知后的主观反馈,对人的生理状态、行为活动、生活模式具有影响,其中积极情绪对情绪健康起到相对正面的作用[9]。情绪健康可被总结为能够给自身带来健康效益的、稳定的、良好的情绪状态[10],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在不同空间内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感知[11],情绪健康要求个体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达成平衡。经研究,公共空间中人群情绪健康的达成与绿视率[12]、立面范式[13]、空间设施、地面情况[10]等因素相关,对空间进行合理规划与建设有利于更好地调节人们的情绪,建设健康中国。2 案例研究:天津市津湾广场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天津市高强度片区——津湾广场为研究对象,探讨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建设情况对不同性别人群情绪的影响。天津市津湾广场是海河国际商业中心的关键节点,占地面积约0.76 km²,容积率达3.49,为“文化 旅游 商业”的特色片区,也是具有较强代表性的高强度片区。
本研究选取津湾广场的交通设施、街道界面、绿地广场、配套设施4类公共空间的16处地点(图1)进行调研,调研方式包括空间特征识别和问卷调查。调研问卷对空间评价的环境质量、使用情况与情绪感知进行了矩阵量表题目设置,以一对反义词的表述形式呈现,方便被调研者进行1~5分的分级评价,分数与空间评价呈正相关。研究于2024年5月完成采样工作,涵盖了工作日与非工作日的全天,问卷样本包括在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内各年龄段的不同性别人群。调研最终回收问卷共365份,对回答时间短、答案重复率高、答案不全的问卷进行剔除,筛选后获得有效问卷共352份。

1 天津市津湾广场调研选点
2.2 被调研人口统计特征
本次被调研人群中,共有男性176人(50%),女性176人(50%),样本性别均衡。14岁以下儿童12人(3.4%),14~35岁青年221人(62.7%),36~60岁中年86人(24.4%),60岁以上老年人33人(9.3%),中青年数量占比较高。在天津市居住时长不足1年的共86人(24.4%),居住时长为1~3年的共64人(18.1%),居住时长为3~10年的共69人(19.6%),居住时长为10~30年的共75人(21.3%),居住时长为30年以上的共58人(16.4%),本地居民与新市民的数量占比相近。从调查对象的自评健康状况来看,有严重疾病的为1人(0.2%),有慢性疾病的为7人(1.9%),健康状况较差的为52人(14.7%),健康的为178人(50.5%),非常健康的为114人(32.3%),自评健康的人群数量占比较高(表1)。
3 数据统计与分析3.1 不同性别人群空间评价及情绪健康度量总体分析
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不同性别人群对于空间评价和空间内情绪感知情况的部分问题存在差异。总体而言,男性对于空间的评价高于女性。评价结果中,不同性别人群评价差异较小的指标为“喧闹——安静”“光线昏暗——阳关充足”“冷淡——亲切”等14组描述词(图2),性别差异明显的指标为“绿色植物少——绿色植物多”“紧张——放松”“痛苦——舒适”等14组描述词(图3)。

2 不同性别人群空间评价差异较小的问题

3 不同性别人群评价空间差异较大的问题
研究选取“紧张——放松”“痛苦——舒适”等8组描述词作为情绪健康度量依据,将各指标评价数值的总和计为情绪健康参考数值。结果显示,男性的情绪健康均值高于女性(30.63±5.77>30.02±5.73),男性与女性对于各项情绪指标的赋分趋势相近,且男性情绪更为积极。3.2 不同类型公共空间中两性人群情绪感知差异
研究分别对天津市津湾广场高强度片区的街道界面、配套设施、交通设施与绿地广场4类公共空间类型进行研究,探讨性别对情绪健康是否存在差异性影响。根据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不同类型公共空间对男、女情绪健康的影响有所区别。3.2.1 街道界面
研究结果显示,街道界面空间内男、女对情绪的“恐惧——安全”“痛苦——舒适”因素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表2)。在安全感知方面,男性选择5分的人数明显多于女性人数(30.30%>13.64%),男性选择3分的人数少于女性人数(12.12%<22.73%),即男性对于街道界面空间的安全感更强。在舒适感知方面,男性选择5分的人数明显多于女性人数(25.76%>4.55%),男性选择3分的人数则明显少于女性人数(16.67%<36.36%),即男性对于该类型空间的舒适度更为满意。不同性别人群在街道界面空间内的情绪健康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且一致性大于差异性。
3.2.2 配套设施
研究发现,配套设施空间内人的性别对情绪的“无活力——有活力”“恐惧——安全”“冷淡——亲切”“乏味——有趣”“痛苦——舒适”因素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表3)。在活力感知方面,女性选择4分的人数明显多于男性人数(61.36%>32.35%),而其他分数选择上则相反,即女性对于配套设施空间的活力感知更为积极。在安全感知方面,男性选择3分、4分的人数明显多于女性人数(23.53%>6.82%,55.88%>47.73%),而女性选择5分的人数多于男性人数(43.18%>14.71%),女性对配套设施空间的安全感相对更强。在亲切感知方面,男性选择3分、5分的人数明显多于女性(29.41%>15.91%,29.41%>11.36%),女性选择4分的人数明显少于男性(61.36%>38.24%),可以看到男性对于亲切的感知情况分布较为平均地分布于一般至高分段,女性则主要集中在中上评价段。在趣味感知方面,男性选择2分、4分的人数明显多于女性人数(17.65%>0,55.88%>34.09%),女性选择3分、5分的人数明显多于男性人数(22.73%>0,43.13%>20.59%),即女性对配套设施空间的趣味感知能力更强。在舒适感知方面,男性选择4分的人数明显多于女性(67.65%>25.00%),女性选择3分、5分的人数明显多于男性人数(25.00%>17.65%,43.18%>14.71%),即女性对舒适度评价主要分布于一般至高分段,男性则集中于中上评价段。不同性别人群在街道界面空间内的情绪健康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可能是由于此类空间的功能设置与活动产生会对两性群体造成不同的情绪影响。整体看来,女性的情绪积极性更高。
3.2.3 交通设施
通过对道路交叉口、地铁站地上出口与地下空间、公交车站点、地面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空间的实地调研和问卷数据统计分析,可以得知男性、女性群体在空间内的情绪健康情况无明显差异。交通设施空间内人群活动主要以经过为主(图4),人流在此停留时间较短,且更加在意目的地相关情况及流线设计是否通畅,对交通空间本身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因此不同性别人群对于空间感知的差异性难以体现,进而难以产生情绪健康的差异。

4 交通设施空间内人群行为3.2.4 绿地广场
通过对绿地广场空间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得知男性、女性群体在空间内的情绪健康情况无明显差异。绿地广场对男、女情绪健康影响呈现出一致性,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对于两性居民来说,绿地广场有利于积极情绪的产生和消极情绪的疏解;②高强度片区内绿地广场面积往往较小,其内不同性别人群的行为模式也随之趋同,对于情绪健康影响的差异性也一并减弱。3.3 性别差异视角下空间要素对情绪健康的影响
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的建设情况会对人群的情绪健康产生影响,不同空间要素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根据问卷数据中各类空间要素与情绪健康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本文选取呈现0.01水平显著性(p<0.01)的要素进行研究,探究男、女在此方面的差异性与一致性。3.3.1 男性视角下空间要素对情绪健康的影响
根据男性被调研者的调研数据,可以得到空间内不适气味、光线明暗、整洁程度等26项空间要素与情绪健康具有正相关关系(0.01水平显著相关),其中商业丰富度、步行方便度、自然景观可接近性等要素的相关性相对更强(图5)。

5 男性空间要素与情绪健康的Pearson相关结果(0.01水平显著相关)3.3.2 女性视角下空间要素对情绪健康的影响
根据女性被调研者的调研数据分析,可以得到汽车尾气味道、色彩丰富度、整洁程度等24项空间要素与情绪健康具有正相关关系(0.01水平显著相关),其中骑行方便度、商业丰富度、座椅数量、自然景观可接近性、信号灯时长、绿色植物数量等要素的相关性相对更强(图6)。

6 女性空间要素与情绪健康的Pearson相关结果(0.01水平显著相关)3.3.3 空间要素对情绪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分析
根据上述结果可知,各性别人群对空间整洁度、绿色植物数量、装饰丰富度等21项空间指标的评价与情绪健康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空间内的不适气味、光线明暗、地标建筑视野、地面平整度、交通站点距离等5项空间要素对男性情绪具有较大影响,而汽车尾气味道、拥挤程度、周边建筑密度等3项空间要素对女性情绪具有较大影响。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的视觉感知、嗅觉感知、易用性、安全性、体验感等均会对人群的情绪健康产生影响:除普遍性影响因素外,在嗅觉感知方面,汽车尾气对女性情绪影响更大,而其他不适气味对男性情绪影响更大,这可能与男女对于不同气味的识别能力与敏感度存在差异有关;在视觉感知方面,男性相较女性更关注视野的广阔度和地标识别性,这可能源于两性之间的生理与心理差异——女性大脑结构功能使得她们对空间信息的敏感度相对较弱[14],同时在心理上更倾向于私密性;在空间的体验感方面,光线明暗与地面平整度对男性的情绪影响更大,而空间拥挤度与周边建筑密度对女性的情绪影响更大,女性情感往往更加细腻,对于心理安全感与空间舒适度有更高的要求;两性均对于空间的易达性十分重视,包括不同出行方式的便捷度和无障碍设计的应用,其中骑行方便性对女性情绪健康影响更大,而步行方便性与交通站点位置对男性情绪健康影响更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情绪较男性更为消极,即女性对于空间易达性的要求更高。4 结论与更新策略4.1 研究结论
综合分析上述问卷统计数据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女性更为敏感。由于两性之间存在生理、心理双重差异,在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内,女性对于空间评价较男性更为严格,情绪也更为感性。女性由于体力、体能、生理结构等身体机能的弱势,拥有更为充沛的情感,并受传统社会分工、世俗观点、社会舆情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对于空间的敏感性更高,安全感更低,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由于其本身特征,周边建筑密度较大,部分活动空间令人产生压抑感,空间内容纳的人员构成复杂且人流量较大,因此更容易使女性产生不安、恐惧等情绪。故而,在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应着重关注女性情绪健康的塑造与维护,打造健康人居环境。
2)高强度片区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中,两性人群的情绪感知存在差异。各类型的公共空间在空间形态、功能方面均不同,人群在空间内的停留时长与活动种类存在差别,因此两性人群的情绪感知结果也有所不同。根据上述研究分析,在街道界面、配套设施空间,两性在情绪健康方面的差异性比较明显,而在交通设施、绿地广场,两性在情绪健康方面则具有一致性。街道空间与配套设施空间所承载的功能与业态较为丰富,会对两性产生不同强度的吸引力,同时也将对他们的情绪健康造成影响;而在交通设施与绿地广场,由于人群行为模式的趋同性,显现出对两性群体情绪健康的共性影响。
3)人群对于空间要素的感知会对情绪健康产生影响,且在不同性别群体间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与一致性。通过本次研究可知,在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内,会对人群情绪健康造成影响的空间要素绝大部分是无性别差异的,但也有少数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在空间规划建设与更新改造时,应重点关注同时对两性人群造成影响的要素,并在进行普适性空间设计与更新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满足不同性别人群情绪的需求。通过对物理环境的改进设计,提高城市居民对于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的满意度,促进两性群体的情绪健康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健康城市人性化建设。
4.2 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4.2.1 关注女性高敏感度情绪健康需求
女性对于空间环境更为敏感,情绪更易受环境影响,因此在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的更新建设中,应加强空间体验感、安全性、舒适性塑造,平衡空间各属性建设,以满足女性情绪健康需求。例如:在打造半私密性空间时,应确保空间视野具备一定通透性和安全感,可通过在空间边界布置位置、高度、密度适宜的植被达成这一目的。相较于男性,女性对空间细节的感知更为敏感,要求也更高,如数量丰富且舒适的座椅对于体力较差的女性更为友好,楼梯的位置、材质需要考虑裙装女性的防走光问题,这些细节设置均会对女性情绪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地下空间等昏暗闭塞、缺乏阳光的公共空间,容易使女性产生恐惧心理,因此要着重关注其心理安全建设,提高空间的可识别性与控制性[15](图7)。

7 地下公共空间设计4.2.2 提高公共空间相关要素建设质量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质量会对居民情绪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在城市更新建设中,为缓解疏导负面情感压力,培育促进积极情感,应增加空间复合感知维度[16],并提高各类空间要素的建设水平。在基础设施方面,应提高座椅、垃圾桶、路灯等设施的数量与质量,优化其布置位置,着重关注街道转弯及人群活动聚集区等重要节点。在水平界面方面,路面建设应注意铺装材料、街道形态、无障碍设计等要素,并提高路面管理质量,如过于繁杂的铺装、凹凸不平的地面对于穿着高跟鞋的女性并不友好,应尽量避免采用类似铺装或减少其铺设面积占比。在垂直界面方面,建筑立面的美观度和色彩丰富度需要进行改善。经相关研究表明,风格统一、规整而富有韵律的偏暖浅色立面更容易让女性群体感到愉悦[13]。在景观绿化方面,空间绿视率的提高有利于人群情绪健康的提升,植被、花坛等绿化装饰应与空间划分、功能布局与人群活动相结合(图8)。

8 绿化设计及其作用4.2.3 建立公共空间情绪健康评价体系
为提升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的建设水平,更好地满足居民情绪健康需求,打造健康城市环境,应当建立起适宜的居民情绪健康检测与评价体系。通过对不同性别群体情绪健康影响因素的探究,划定情绪健康指标,有利于设计师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公共空间重点改造内容的识别和改进方案的设计。这一体系的建立需要在多方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整合相关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的意见,提高公众参与度,广泛听取男性与女性受众的意见与反馈,充分考虑两性情绪健康评价的差异性与一致性。同时,也应构建监管制度,提供政策、资源支持,确保评价体系能够保持高效、持续的运作。■

参考文献[1] 胡越, 荣玥芳, 贾梦圆, 等. 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人本性能研究综述[J]. 建筑技艺(中英文), 2024, 30(6): 24-29. DOI: 10.19953/j.at.2024.06.003.[2] 王淼, 王南.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国内外建成环境健康效应对比研究[J]. 当代建筑, 2022(11): 117-120.[3] 李翔宁. 城市性别空间[J]. 建筑师, 2003(5): 74-79.[4] 徐媛, 汪丽君, 曹语芯. 性别差异下住区活动空间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研究现状与展望[J]. 建筑技艺(中英文), 2024, 30(7): 46-51. DOI: 10.19953/j.at.2024.07.012.[5] 何浩. 基于女性视角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7.[6] 刘晓明, 慕泽慧, 司婧平, 等. 基于性别差异的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优化设计[C]//中国
城市规划学会, 杭州市人民政府. 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8: 8.[7] BEEBEEJAUN Y. Gender, urban space, and the right to everyday life[J].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2017, 39(3): 323-334.[8] 王亚楠.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对居民情绪的影响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DOI: 10.27157/d.cnki.ghzku.2020.0005.png'text-align: justify;margin-bottom: 0px;'>[9] 董妍, 王琦, 邢采. 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的进展[J]. 心理科学, 2012, 35(2): 487-49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12.02.043.[10] 郭毓婷, 杜宏武. 情绪健康导向的生活性街道空间要素分析——以广州市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23(6): 122-124. DOI: 10.19875/j.cnki.jzywh.2023.06.036.[11] 陈崇贤, 张丹婷, 夏宇, 等. 城市街道景观特征对人的情绪健康影响研究[J]. 城市建筑, 2018(9):6-9. DOI: 10.19892/j.cnki.csjz.2018.09.002.[12] 陈筝, 董楠楠, 刘颂, 等. 上海城市公园使用对健康影响研究[J]. 风景园林, 2017(9): 99-105. DOI: 10.14085/j.fjyl.2017.09.0099.08.[13] 刘泉秀, 袁媛, 王琳婷, 等. 城市微改造立面对女性群体的情绪健康影响及规划策略——基于神经科学实验的广州市实证研究[J]. 世界建筑, 2024(6): 35-40. DOI: 10.16414/j.wa.2024.06.005.[14] 李佳芯, 王云才. 基于女性视角下的风景园林空间分析[J]. 中国园林, 2011, 27(6): 38-44.[15] 阎波, 孟芙晓, 贾鑫铭. 基于女性安全感的中心城区地下公共空间环境评价——以重庆市为例[J]. 当代建筑, 2022(11): 43-46.[16] 刘荣伶. 以微系情: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探究[J]. 当代建筑, 2022(11): 96-99.
向上滑动阅读全部内容
本期系列相关阅读
[5] 汪丽君, 史景瑶, 刘天宇. 性别差异下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对人群情绪健康的影响研究[J]. 当代建筑, 2025(1): 46-51.
[6] 杨柳, 孙震, 李艳艳, 等. 人体热舒适需求的一致性与差异性[J]. 当代建筑, 2025(1): 52-59.
[7] 袁青, 曲涵嘉, 冷红. 基于儿童户外活动特征的寒地城市儿童友好型开放空间建设与优化研究[J]. 当代建筑, 2025(1): 60-67.
[8] 刘剀, 朱昕苗, 周斌英, 等. 基于扎根理论的培智学校环境感知影响因素研究[J]. 当代建筑, 2025(1): 68-73.
[9] 库西迪, 朱丽衡, 林志航. 医疗环境中的建筑与自然融合: 欧洲当代项目的设计经验[J]. 当代建筑, 2025(1): 74-81.
[10]黄慧, 陈国亮. 精准诊疗与精致载体的对话——上海协华脑科医院[J]. 当代建筑, 2025(1): 90-97.
[11]冯杰, 曹娜, 荣朝晖. 江南文化背景下的新中式建筑——江阴市中医院[J]. 当代建筑, 2025(1): 98-107.
[12]徐梁.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州工业园区社会福利中心[J]. 当代建筑, 2025(1): 1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