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房地产资料 上佰策地产文库 ——

上传按钮上传文档
搜索分类: 最新资源 新手上传 营销推广 活动营销 工程施工 运营管理 市场研究 规划设计 综合资源 其他行业

新闽派民居初探——以福建省永春县新时代农村社区为例

— — >>找房地产资料 上佰策地产文库<<— —

何 崴(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通信作者:何崴;E-mail:hewei23@126.com。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何崴. 新闽派民居初探:以福建省永春县新时代农村社区为例 [J]. 城市设计, 2024(2): 28-43.

HE W.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New-FujianStyle Residential Buildings: Taking the New Era Rural Community in Yongchun County,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J]. Urban Design, 2024(2): 28-43.*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发展理念下乡村振兴艺术设计战略研究”(22ZD16)。

1 研究背景

拉拉普特认为:住屋(house)是将住房、聚落、地景及仪式建筑的整个系统连贯到生活方式的最佳途径。因为住屋是最大多数的乡土建筑类型,它最清楚地显示了形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关联 [1]。在我国,拉拉普特所说的“住屋”就是学界常说的“传统民居”。作为乡土建筑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传统民居一直被中国建筑学者所重视。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学者都参与到传统民居的研究中,编写了一系列相关著作,如何重义的《湘西民居》、王乃香的《福建民居》等。这些著作记录和整理了中国主要民居的类型和特征,是传统民居的重要文献。之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乡土组又将对传统民居的研究扩大到乡村聚落的层面上,不仅从建筑学的视角进行研究,还包含了对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思考,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进入 21 世纪,乡土研究中开始出现一种趋势,即对当代民居营造的关注。一些研究不再单纯仅基于历史保护视角地聚焦在传统民居上,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代的、正在发生的新乡村民居上。其中,北京林业大学段威的《萧山自造》就很具代表性。段威的研究运用了考现学的方法,对杭州市郊区萧山地区农民自建住宅进行了系统的类型整理,并尝试从经济、文化、机制等多个层面探讨萧山地区自建住宅的生产动因。但此类对当代民居的研究在整个乡土研究界仍然是少数,并非主流。

几乎在同一时期,中国的乡村却在发生着一系列巨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从 20世纪 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移动,乡村的空间形态也在发生着巨变,其中,变化最大的当数“民居”。传统的 1 层或 2 层民居被多层小楼替代,土木结构体系被钢筋混凝土的多米诺体系替换,坡顶转变为平顶……一系列变化彻底改变了中国乡村的面貌,但又是不可逆的。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合乎经济和社会逻辑的。对此,很多学者表示担忧,他们认为传统民居应该被大力保护。但事实是,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系和建设成本等因素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村民的生活需求。设计和建造符合时代诉求的“新民居”成为建筑和乡建领域迫在眉睫的议题(图 1,图 2)。

图1 基地旁边的农村自建住宅

图2 福建南靖县的新农村安置房

十八大以后,浙江省率先开始了新浙派民居的探索,代表性作品是 2016 年完工,由孟凡浩设计的东梓关回迁农房项目。该项目位于杭州市富阳区场口镇东梓关村,总建筑面积约 1.5万 m2。建筑师试图从类型学的思考角度抽象共性特点,还原空间原型,尝试以较少的基本单元,通过组织规则实现多样性的聚落形态 [2]。较为重要的是,东梓关回迁农房项目是在低造价的前提下,探索如何在空间组织和建筑风格形态上,既回应地域传统建筑,又符合当代乡村的生活需求。项目完成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为后续的很多新乡村民居设计和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启发(图 3)。

图3 孟凡浩设计的东梓关村安置住宅

2 缘起和目标

2019 年,为了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探讨新闽派民居建设的可能性,福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提出了建设“新时代农村社区”的设想。由于地理特征和历史原因,福建省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资源,因此福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在全省挑选了 10 个县的 10 个不同场地,并从全国邀请了 10 支有经验的设计团队进行设计。永春县新时代农村社区项目就是其中的一个,也是最新完成的一个。

项目位于泉州市永春县吾峰镇吾西村。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新乡村住宅、社区公共服务建筑、户外公共空间和乡土景观等。项目旨在设计和建设一个可复制、可广泛推广的新乡村社区,为此,福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和建筑师都希望项目应该实现如下目标。

(1)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实施,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层数和单方造价,建造村民建得起、住得惯的和美新住宅。

(2)尊重地域特色,并通过活态继承和转译完成新民居对传统民居的迭代,使新民居既保留地方记忆,又满足村民新生活需求。

(3)以孝悌文化、邻里关系为基石,通过对住宅内外空间的布局、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重建乡村家庭关系、兄弟关系、邻里关系。

(4)尊重环境、重视乡土,合理运用地方材料和工艺、地方植被和物种,形成符合乡村特征的人地环境关系。

(5)探讨居住和经营的共生可能性,在满足村民居住诉求的同时,为未来民居转化为民宿等经营性业态做准备,为村民提供增收的可能性。

(6)重视共同缔造,政府、建筑师、施工人员、本地村民形成一种共谋、共建、共享关系 [3]。

3 合理的政策运用

本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 1.6 万 m2,截至 2023 年已经完成一期建设,完成建筑面积4,800m2,包括 10 栋民居和 1 组公共建筑。项目由地方政府统一组织,邀请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何崴教授团队规划设计,由同一施工团队施工(图 4)。

图4 总平面(局部)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在地方政府多个部门的协调下,本项目在很多政策方面都有创新。本次建设用地采用宅基地“点状供地”方式,住宅占地严格控制在 120m2 以内;滴水线外的土地仍属于集体所有,房边的菜地居民可以使用,但没有所有权。在土地调规方面,本项目打破了住宅“小区”概念,以“村庄”模式为规划前提,道路是公共开放的,也没有小区式的封闭管理,住宅滴水线外的土地仍是农业用地,仍种农作物。因此,申报“农转用”的土地只限于住宅基底用地。这一系列操作既控制了成本,又简化了程序,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法律法规上的保障。

在处理村民建房资格的问题上:一方面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审批宅基地;另一方面县政府也和省里相关部门沟通,争取更为宽松的政策,即不限于本村村民有资格在此建房,而是将建房资格有条件地扩大到全镇范围内,将此地作为乡镇统一的住宅储备用地。根据镇长介绍,如果这种方式成立,则能更好地实现区域资源统合,解决镇域范围内拆迁或老旧危房腾退等情况中出现的建设用地不足问题,减少治理过程中的实际矛盾 1。

在资金来源方面,本项目创新性地采用“四个一点”模式,细化完善项目资金。“四个一点”是指:向上争取一点,镇村投一点,农户出一点,银行融一点。社区的公共设施、环境景观、公共配套建筑由政府出资建设,而村民的新民居建筑则由村民自己出资。其中,住宅部分单方建设造价严格控制在 1,850 元 /m2 以内,确保村民可以承受,并具有可推广性。这样的处理,层次分明、逻辑合理,有利于项目的落地。

4 建筑风貌和空间景观

项目所在地为闽南地区,泉州市永春县。经调研,设计团队发现当地传统民居的风貌具有以下特色:建筑多为 1 层,局部为 2 层,院落格局。建筑墙面主体使用暗红色砖砌筑,门框和踢脚位置为灰色石材,局部配以镂空的砖饰及白色的线性装饰。屋顶层次丰富,坡顶、大出檐、小青瓦,屋脊的曲线具有弹性。在建筑色彩比例上,以暗红色为主,占比大约 1/2,灰色和青色共占比约 1/3,其余部分为白色。总的来讲,永春当地的传统民居,既有闽南民居的共性特征,但在细节上又有本地特色。其中最为明显的元素是当地红砖,永春当地的红砖在色彩上没有泉州沿海区域的红砖亮丽,也没有黑色的条纹,永春当地的红砖颜色偏深,为暗红色。此外,永春当地的建筑没有出砖入石的做法,这也和泉州其他区域的民居有很明显区别(图 5)。

图5 永春当地传统建筑

本项目并不涉及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并不想完全复制历史信息。相反,建筑师希望保持一个“外来者”的视角,直觉性地借用当地传统民居中的部分视觉元素,并加以转化,使其和新的住宅形式相贴合,从而引起村民对地域文化和建筑特色的共鸣。转化后的新民居和传统民居相比,必然是“似是而非”的,甚至是有拼贴感的,但建筑师认为这就是传统形式语言进入现代建造体系的代价。此外,乡村本身就是活态的、自由生长的,应该允许一些“不太专业的历史延续”存在。

建筑师将当地传统民居的形式语言转化为如下 4 项。

(1)色彩:新民居的外立面色彩以暗红(砖)、白(墙面)、青灰(屋面)为主。各部分色彩比例参照传统民居,即:仍以暗红色为主,青色灰色次之,白色为辅。但是,白色在整个立面体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负责“冲击”沉闷的暗红色基调,让建筑明快起来 2。

(2)屋顶:屋顶以坡顶、平顶相结合形式呈现。坡顶回应了传统建筑,平顶满足现代生活中对屋顶平台的使用需求。建筑为 3 层,但并不是所有房间都统一为 3 层,这样就形成了天际线的高低错落;然后再通过各层建筑正脊的旋转,形成屋顶坡向的不同,组合起来,视觉上就有了院落的围合感。

(3)建筑比例:当地传统民居多为 1~2层,建筑在水平方向更为舒展。但现在民居因为层数的增加和占地面积的减少,高宽比已经完全改变。如果简单地搬用传统民居的形式手法到当代民居中,往往效果不好。本设计中,建筑师增加了建筑的视觉层次,通过围墙和屋顶的边界线及各层之间的腰线等视觉元素将建筑在垂直方向上分割开,让建筑在视觉比例上更接近传统民居的高宽比,使传统形式语言在新建筑上的运用更舒服。

(4)虚实关系:漏明墙或者漏花窗 [4] 是闽南传统民居中常用的手法,可以在保证私密性的前提下使建筑保持很好的通风。同时,镂空的处理也增加了立面的变化,有装饰作用。永春当地的漏明墙多以砖石花砌,漏花窗则多为预制的花砖拼合而成。本设计也沿用本地的这种处理方式,使用普通砖花砌和预制花砖拼合的不同做法来丰富外立面(图 6—图 10)。

图6 新民居是对传统民居的当代翻译来源:金伟琦

图7 建筑外立面采用红白配色来源:金伟琦

图8 利用围墙、屋檐和腰线影响建筑的高宽视觉比例来源:金伟琦

图9 层叠的屋顶具有当地传统建筑韵味来源:金伟琦

图10 B户型外观

来源:金伟琦

4.1 新民居建筑

基地为山坡地,高差较大,山顶有一片树林和水塘,山脚下与村庄原有建筑相连。整个基地根据高差分为几个台地,道路沿山势呈 Z型分布,社区的建筑位于不同的台地上,并沿道路两侧分布。建筑的朝向刻意不一致,而根据地形和建筑之间的关系布局,建筑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处理虽然不能像传统村落那样以高密度的方式组织空间,但符合当代家庭的私密性要求,也避免了排排房带来的乡村肌理“城市化”问题,以一种相对低密度的方式形成了聚落的形态(图 11,图 12)。

图11 建筑位于不同的台地上,高低错落,形成聚落感来源:金伟琦

图12 住宅错落布置,一直延伸到山顶树林

来源:金伟琦

经过与村民讨论,住宅采用独栋形式,回应了当代村民家庭结构和居住诉求 3。住宅占地严格控制在 120m2 以内,建筑层数不超过 3 层。在户型设计上,建筑师既借鉴了城市独栋住宅较为成熟的经验,也考虑了乡村居住的需求和地形条件,设计了 2 种主要户型。2 种户型面积基本相当,但布局不同,最终由村民自由选择建设(图 13—图 18)。

图13 A户型1层平面图

图14 A户型2层平面图

图15 A户型3层平面图

图16 B户型1层平面图

图17 B户型2层平面图

图18 B户型3层平面图

首先,要有足够数量的卧室,为村民家庭人口的增长做预留。本项目的新住宅在严格控制规模的前提下,设计了 5 ~ 6 个卧室,基本满足了现代乡村家庭的人口需求。其次,卫生间和厨房要有对外的窗,可以直接通风和采光;不同层的卫生间要上下对位,保证卫生 4;尽量增设农村器具储藏空间,为农村生活器具的存放创造条件。最后,要考虑闽南地区的生活习惯,在常规功能空间之外,设置相关专属空间,如在首层客厅空间内设饮茶空间,顶层设置祭祖空间和与其配套的阳台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住宅周边还设置相对独立的小院,留给村民种植蔬菜。但从土地所有权上,住宅周边小院并不属于村民个人所有(图 19、图 20)。

图19 A户型来源:金伟琦

图20 新民居周边土地仍是农地,供居民耕种

来源:金伟琦

闽南传统文化中,对家族血缘关系非常看重。本项目特别强调孝悌文化在住宅中的体现。除顶层设置祭祖空间外,各层还设置家庭公共空间,供兄弟亲友之间交流使用。老人房设置在首层,方便老人生活。项目还根据当代适老性要求,对老人房及相关设施进行专门设计:如设置无障碍入门坡道、防滑瓷砖、家具导圆角、适老卫生间、声控开关和床头呼叫铃等,积极回应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图 21)。

图21 卫生间增设适老化设施

来源:金伟琦

设计还关注了民居后续对外经营的可能性。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及村庄常驻人口的缩减,乡村中的很多民居被改造为民宿使用。本项目中的部分民居(根据村民的要求)可以兼顾自己居住和民宿的双重用途,形成“主客共享”模式。设计之初,建筑师就考虑了民居未来产业化的可能性,如部分户型设立了独立的户外楼梯,可直接通向 2 层及以上空间,将民宿客人和主人的流线分开,互不打扰。再如景观好的方位,房间采用落地大玻璃和屋顶平台等,使建筑更透明,室内可以获得更好的视野,也更符合民宿使用的需求(图 22)。

图22 户外楼梯通向2层,2、3层可改为独立使用的民宿

来源:金伟琦

4.2 社区活动中心

构建一个符合乡村当代生活的社区是本项目的目的,因此,在住宅之外,建筑师还设计了大量的公共配套建筑和户外公共空间,供村民使用。在一期工程中,主要完成了社区活动中心(图 23)。

图23 社区活动中心位于社区西北角入口处 

来源:金伟琦

社区活动中心位于一期工程的西北角入口处,由多个大小不一的独立空间构成,主要功能包含乡村戏台 / 礼堂、多功能厅、社区公益图书室、小卖部、助农直播间等。活动中心为2 层,从顶视图看由两个错开的长方形体块组合而成。位于西北侧的体块为 1层,是乡村戏台,用于满足村民集会、娱乐的诉求;东南侧的体块为 2 层, 2 层的大空间是多功能厅, 1 层则大面积架空,形成适应当地气候的半户外空间。两个小体量的单体建筑穿插在架空的位置内,丰富了空间层次。戏台西侧设一浅水池,东侧是户外小广场,它与架空空间一起供村民户外活动使用。2 层多功能厅东南侧设有室外平台,并有大屋檐覆盖,可供人休息(图 24—图 29)。

图24 社区活动中心1层平面图

图25 社区活动中心2层平面图

图26 乡村戏台来源:金伟琦

图27 公益图书室来源:金伟琦

图28 村民使用活动中心1层半户外空间

图29 村民在活动中心中举办活动

活动中心的建筑风格延续了社区的整体形式语言,大面积使用暗红色的砖,配以青瓦和白墙。木格栅和落地窗增加了建筑的公共性,也让室内外空间有更多的交流。建筑在回应地域传统形式语言的同时,又满足了新时代的使用诉求(图 30)。

图30 社区活动中心

来源:金伟琦

4.3 户外空间和乡土景观

社区内,建筑师规划设计了多个中小型户外公共空间,满足村民的各类生产、生活需求。如位于活动中心附近的流水席广场,可以举办各类婚丧嫁娶活动,和活动中心一起加强社区凝聚力,重构乡村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再如穿插在住宅之间的儿童游乐小广场,它们结合水池,为社区内的儿童提供了休憩玩耍的场地。二期建设中的晒谷场则满足村民平时晾晒粮食的需求。这些户外空间并不追求奢华,也没有城市化的设施,很多就是一块平地,配以耐候性的休息坐凳。但它们很好地满足了乡村居民的日常需求,为公共交流创造了条件(图31,图 32)。

图31 流水席广场和社区中心一起形成社区活动的核心区来源:金伟琦

图32 利用地形在建筑之间形成小型户外空间

来源:金伟琦

与公共空间的气质类似,社区景观也力求乡土性与实用性。为了避免城市公园化的问题,社区景观大量使用了乡土材料和本地植被,如以地方石材垒筑堡坎,形成硬质铺装,使用地方普通树种等。值得注意的是,社区景观并不单纯地追求城市性的大面积草地,而是奉行“菜地即绿地”的原则。建筑师保留了场地中的菜地,并鼓励村民继续种植蔬菜等农作物。

场地中的乔木也被尽量保留,并成为空间规划和场所营造的基点,社区中部的树荫观景平台就是最好的例子。建筑师保留了场地中的一组乔木,建筑避让树木布置,形成了一个树下的小平台。通过在树下设置木平台和坐凳,一个舒适自然的休息平台就完成了。这里也很自然地成为周边村民休闲交流的中心(图 33)。

图33 树荫观景平台

来源:金伟琦

明水是社区景观的第三个重要元素。引山顶池塘的水进入社区,形成“明水绕村”的格局。建设明渠、小水池和跌水景观,在社区的小气候得到改善的同时,也为儿童提供了游憩的重要载体(图 34)。

图34 村内的水系为孩子们提供了玩耍的空间

来源:金伟琦

5 共同缔造机制

本项目也特别重视共同缔造的理念,希望最大限度地保障项目能代表村民的意愿。在省、市、县、乡镇多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下,在前期调研、设计、建造过程中都力求贯彻“共谋、共建、共享”的理念。

设计前期,通过与当地村民、村镇领导和乡贤的交流,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初步方案完成后,进行现场方案讲解,征求村民对新民居的意见,并根据村民意见修改优化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不机械地遵循图纸,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了解村民对设计和施工的意见及新出现的需求,合理调整方案,最大限度满足村民需求。同时,建立施工共评机制,设立“建房管理理事会”,由村内德高望重的乡贤和代表担任理事,对施工进行监督。

6 其 他

作为一个乡村项目,本项目也特别强调使用地方材料和运用地方工艺。如建筑的瓦片选择永春县岵山镇传统工艺瓦片,挡墙采用当地传统的毛石垒筑做法等。在体现地域特色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建材产业的发展。施工过程中,选择当地有经验的老工匠和当地村民共同参与,在保留和发展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加强了村民对项目的认可度,增加了村民收入。

除传统工艺外,本项目也使用了一些当代的材料和技术。如房屋的楼梯、楼板响应国家的相关号召,采用了装配式技术,节省了支模拆模的费用及工期。

在污水处理方面,本项目将黑水和灰水分离,各自处理。具体做法是:黑水进入三格化粪池进行处理,灰水走单独管道,灰水和三格化粪池处理后的废液一起输送至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这样的处理方式减小了三格化粪池的压力,节约了后期维护费用。

7 结 语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民居住宅都是建设量最大的建筑体,也是构成该区域特征最为重要的空间元素。但长期以来,主管部门和建筑师对乡村新民居的关注一直都远低于对公共建筑和传统民居的关注。这导致了乡村民居不是粗陋地模仿城市住宅,就是“东施效颦”式地复制传统形式。两者对于乡村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永春县新时代农村社区项目是对乡村新民居设计建设的一次尝试:建筑师力求活态地继承地方建筑文化,并强调新民居、新社区、新景观对村民新生活诉求的回应。在投资造价、机制保障等层面,项目也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政策探索了项目落地的可能性,包括资金拼盘、宅基地点状供地等。此外,本项目也强调专业设计和民间需求的互动,在规划设计、建造等多个环节都力求上下联动,以共同缔造的方式进行建设。

诚然,本项目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遗憾:如因为是集中建设,整体显得过新,过于整齐,乡村的土味和自由感稍显不足;对永春当地传统民居的研究不够充分,地域风貌的转化有生硬之处等。对此,建筑师希望在后续的建设中能有所改善。

从 2019 年 7 月开始着手设计,到项目一期完成(2022 年年底),经历了 3 年多的时间,永春县新农村社区终于部分完成,投入使用。从村民的反馈来看,大部分村民对他们的新家还是满意的。现在,后续的民居住宅也在陆续开工建造中。

最后,笔者衷心希望永春县新时代农村社区项目能够真正成为一种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民居营造范例,为中国的乡村建设贡献智慧。

注释

1 乡村因基础设施拆迁,老旧危房腾退等工作中经常出现需要安置的户数超出该区域内宅基地承载量的问题。2 在最初的设计中,建筑师还设计了一套以白色为主,暗红色为辅的外立面色彩体系,但和村民的沟通中,绝大部分村民选择了以暗红色为主的外立面。3 当代村民大部分家庭都已经分户,以核心家庭为主。新村民对家庭生活私密性的要求大幅提升,不愿意与其他邻居共用隔墙或者围墙,而且希望户与户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4 据了解,福建本地农民自建民居的卫生间常出现上下管线不对位等问题,容易出现污染情况。

参考文献

[1] 单军 . 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 : 一种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 [M].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61-63.[2]《di 设计新潮》编辑部 . 乡建回归 [M]. 北京 : 中国商务出版社 , 2017.[3] 编辑部 . 探索乡居营建的新模式 : 永春县新时代农村住区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 2023(11):20-25.[4] 郑慧铭 . 闽南传统建筑装饰 [M].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8.

(完)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还可以输入500字符   

暂无回复,赶快抢占沙发吧。